药明康德背后的“资本大拿”李革


2015年,药明康德在美国以33亿美元私有化,后经一系列资本“腾挪”于2018年A股上市。上市首日后连续15个涨停,进入A股“百元股俱乐部”,并直接成为千亿市值药企。此后,解禁减持“负面”不断,令人意外的是其股价却屡创新高。而这背后,离不开药明康德本身业绩加持,以及创始人李革的资本运作。
2月15日,药明康德旗下药明基金一期拟2000万美元认购罕见病药物创新平台型公司北海康成优先股。作为一家市值超1800亿的CRO龙头企业,其一举一动皆被投资者关注。
自2015年以33亿美元从美股私有化以来,药明康德这几年“似有神助”,2018年A股上市不久市值便超1000亿元,此后股价虽有回落,但2019年之后开始“高歌猛进”,一路新高,截止2月18日,A股市值1864亿,也就是说,四年左右的时间,市值翻了约9倍。
而药明康德备受资本青睐的原因,一方面来源公司不断增长的营收和净利润,另一方面或许也离不开创始人李革的资本运作。
“资本大拿”李革
2007年8月,药明康德登陆美国纽交所,2015年以33亿美元完成私有化从美股退市。三年之后的2018年药明康德于A股上市。截止2月18日,其A股市值1864亿元,四年左右时间市值增幅约9倍。而这一成绩或许要归功于董事长李革的资本运作。
药明康德在纽交所上市后,李革就开始布局医疗器械、生物制剂等临床前CRO业务,而后收购上下游产业,布局研发服务生态圈。据统计这些年,药明康德先后兼并收购AppTec、津石杰成、美国美新诺、Crelux、辉源生物和美国Pharmapace,从临床前CRO延伸到临床CRO以及全产业链。
但美国资本市场并不认可这一行为,认为公司已经偏离核心业务,主营业务下滑明显,因而导致其估值不高。李革曾表示其私有化的根本原因是华尔街太过于关注短期业绩。
因不满美股较低的估值,2015年药明康德筹划私有化退市。单对私有化而言,资金是最大难题。彼时,药明康德董事长李革仅持有药明康德1.4%股份,另一名创始人张朝晖持有1.1%股份,其他董事高管均不持股。
为此,药明康德管理层一方面联合外部PE机构,另一方面进行“一拆三”私有化。2015年5月,先推动子公司合全药业(CMO业务)在国内新三板挂牌,并将药明生物相关的大分子业务剥离至药明生物。
而其中,李革对于旗下企业合全药业的运用堪称经典,先是用合全药业为私有化过程中的并购贷款提供担保。而后或是为了缓解药明康德私有化后的资金压力,合全药业2016年推出了资产重组方案,拟向控股股东上海药明康德购买其拥有的PDS部门全部资产与负债,交易作价15.2亿元。2017年10月,该项重大资产重组完成。
2017年6月,主要负责生物制剂部分业务的子公司药明生物,宣布在港交所挂牌上市;2018年5月8日,药明康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同年12年又顺利登陆港股。至此药明康德“一拆三”回归完成。
药明康德分三地上市,实现了市值最大化,而这还不是李革的全部运作。
据了解,2015年“核心发动机”合全药业登陆新三板后,当年8月挂牌公司就进行了一轮定增,投资人包括高瓴资本、红杉资本,二者各认购6000万元。此后,合全药业相继进行了4轮定增,投资人包括复星等43家私募股权基金和一位名叫林涛的特定投资者。不完全统计显示,这44位特定投资者共计出资8.69亿元配售了1016万股。其中2016年的的定增价格是123元/股,而2015年的定增价格是69.65元/股。
2019年4月合全药业公告称拟从新三板摘牌,由大股东上海药明康德向异议股东回购股份,按异议股东取得该部分股份时的成本价格和48.00元/股的孰高值进行回购(成本价格需进行除权除息处理),并承诺摘牌之后三年之内不谋求任何形式的上市。
以当时合全药业的行业前景以及较为优质的业绩,势必将受到二级市场投资者的追捧。对于投资人来说,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方式是从新三板摘牌,再登陆科创板。而这则公告对PE投资者来说,却等于是个噩耗。
选择不退出,那么投资机构未来三年恐怕都没有好的退出渠道,且这些PE投资者,面临着LP到期退出的压力。若选择退出,目前的退出价格并不可观,且无法分享到合全药业未来发展的成果。若按照上海药明的回购方案,意味着三四年间的收益基本为零。
更有趣的是,据传闻,李革收购合全药业剩余股份的资金就是来源于药明康德港股IPO募集的资金。而此次并购也有利于增厚上市公司的业绩。一套资本运作下来,李革自身收益丰厚。
市值千亿CRO龙头
药明康德于2000年12月创立,创立之初,药明康德以小分子药物研发和生产服务起家,而后随着客户粘性的增加,业务的拓展,逐步发展成为制药以及医疗器械研发开放式能力和技术平台企业。
药明康德主营业务横跨研发外包(CRO)和生产代工(CMO)两个领域。国内CRO行业中,药明康德市场份额占比在16%左右,为行业第一。其中CRO业务还可以进一步分成临床前CRO与临床CRO业务,而临床前CRO业务是药明康德的核心,该领域国内第一也为药明康德。
CMO业务即代药企进行药物生产,药明康德的化学CMO业务由旗下合全药业主营,生物药CMO业务归属的药明生物已于港股独立上市。
创新药的研发需要漫长的过程、昂贵的成本,而其成功率极低,促使更多药企将新药研发业务进行外包。药明康德业务主要在欧美市场,占比超过70%。随着全球产业链的转移趋势,叠加国内政策及新药研发环境的改善,国内CRO/CMO行业迅猛发展。药明康德的业务重心在逐步向国内转移,国内业务收入占比已经从2015年的17.16%提升至2018年的25%。同时由于在CRO/CMO两个细分赛道,药明康德均有布局,加之受益于国内市场的爆发,药明康德三年内营收与归母净利润双增长。
截止目前,药明康德静态市盈率超80倍,估值的确不便宜。从绝对值来看,80多倍的估值在医药整个板块算是非常突出的了,要比医疗器械、零售药店、化学制剂等细分领域高出一个量级。
前景广阔,价值业绩稳定增长,市场对药明康德的热情与追捧就不难理解。据统计,药明康德A股上市时,仅用50天便成功过会;2018年5月上市后,药明康德的股价也是一路高歌猛进,从21.6元/股的发行价上涨到超过130元/股,市值高达1500亿元。
另一方面,从其股价走势,也能略窥市场对其高期待。2019年5月之前,药明康德股价腰斩,经历了半年多的震荡。而在之后,更是有8位股东拟减持股份,拟减持股份总额约为3.65亿股,在总股本中占比25.67%。按照期间均价83.50元/股简单计算,拟减持金额约304.78亿元。此外,限售股解禁量已超总股本的50%,面对如此重的股东抛售压力,彼时外界甚至有“私有化回归套利”等诸多质疑。出乎意料的是,股价不跌反涨,不断突破前高。
值得注意的是,在股价不断新高之际,药明康德的归母净利润增速却在下滑。不过,公司在增收以及布局方面似乎又有了新的打算。2020年1月10日,药明康德发布公告,2020年1月10日,公司全资子企业WuXi Fund I拟认缴投资基金“Epidarex”的30万英镑的份额,其中包括43.27英镑的股权级份额和2,999,956.73英镑的债权级份额,约占已募集投资基金份额的3.0%。
公告表示,公司以较低比例投资Epidarex作为其有限合伙人,一方面有望使公司在投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获得风险投资相关的财务收益。另一方面,该项投资还可以增进公司对新型诊断、治疗技术领域发展最新动态理解,支持公司的业务拓展和抓住大健康产业的前沿发展机会。
众所周知,作为“卖水人”的药明康德近几年充分享受了创新药带给CRO行业的红利,不过随着CRO市场竞争的加剧和行业的饱和,药明康德未来靠什么维持目前近2000亿市值或许是其首要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