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疫情期间中国飞鹤(HK. 06186)一直在涨?

2020-04-16 章健
1641965
为什么疫情期间中国飞鹤(HK. 06186)一直在涨?

在2008年的“奶粉事件”对国内奶粉企业形成无差别打击后,有一家公司反其道而行之,大打民族感情牌,将自己定位为“适合中国儿童体质”的奶粉——这家企业便是去年刚在港股上市的中国飞鹤。一个月前,天风证券就给出了高出四成的目标价和1500亿港币以上的估值,而如今飞鹤的市值已然越过了1300亿港币。 不论是挖掘了国人骨子里的“小粉红”情感,还是“农村包围城市”下沉秘诀,几乎都是飞鹤“玩儿剩下的”。而打磨一级渠道经销等“熟练功”,甚至是直播带货等“新玩法”,只是中国飞鹤紧凑的内部管理体制下的必然产物。

2019,乳制品市场出现了一个十二年难遇的景象——中国奶粉品牌飞鹤以年市占率达13.3%,超越惠氏成为中国市占率第一的奶粉品牌而这与印象中国人对中国奶粉企业的态度恍若隔世。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宛如冲入铁锁横江的中国奶粉行业的火焰船,几乎让国内奶粉企业全军覆没。过去十年,香港奶粉常年脱销,澳洲奶粉代购近似狂热。喝满月酒带上一罐进口奶粉成为标配。


而飞鹤几乎靠着一己之力,打了一场翻身仗。


2018年,飞鹤成为第一个奶粉营收突破百亿的中国企业。201911月,中国飞鹤在港交所上市,上市至今一路上涨。股价在疫情期间也没有表现出丝毫的颓势,5个月的时间里,股价从7块上涨到14块,市值也突破千亿,取代蒙牛成为港股第一大乳企。


然而,这不并不是飞鹤第一次上市,早在2003年,飞鹤登陆美国,后来又私有化退市。很长一段时间里,飞鹤的业绩都表现平平,一些年度甚至出现了亏损。


飞鹤到底是如何一步步从长期被外资霸占的奶粉市场中脱颖而出,成为“国货之光”的?


 


飞鹤早期的融资之路


飞鹤最早是黑龙江赵光农场下的一个国有品牌,至今已有50多年的乳品制造历史。


1989年,大学毕业后的冷友斌被分配进入飞鹤,成为一名普通的技术员。没过几年后,冷友斌凭借出色的营销能力,被提拔为厂长。


2000年,碰上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冷友斌带领一批老干部,负债1000多万买下了农场的股份。但好景不长,2001年,黑龙江农垦总局决定整合旗下乳制品企业,成立完达山集团,并将赵光农场并入完达山集团体系。这意味着飞鹤品牌即将消失。


冷友斌决定带着飞鹤品牌出来单干,当时有100多位员工跟着冷友斌出来了。冷友斌把飞鹤品牌放进一家之前通过个人借款买下的乳品厂“克东乳品”,继续经营。他表示:“当时就想着国有厂改制以后,万一厂子不够用就可以用到克东乳品厂,没想这个乳品厂在农场被兼并后反而成就了我的飞鹤梦。”


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飞鹤的业务走上了正轨。公司想要壮大,就需要融资。


20035月,飞鹤在纳斯达克上市。20053月,转板到纽交所中小板。2009年又转到纽交所主板。


虽然上市了,但飞鹤的资金依旧不够。飞鹤想要打造奶粉的全产业链,这就需要建造自己的牧场,有自己的奶源,所以飞鹤找到了红杉资本。


2009年,飞鹤得到红杉资本的6300万美元的战略投资,红杉资本获得飞鹤10.5%的股份。


不过,飞鹤的业绩并没有马上改善,2009年和2010年均未达到和红杉约定的盈利目标。另外,国际资本市场对中概股也不太友好,飞鹤的股价也没有达到红杉资本的预期。于是,在2011年,飞鹤以6500万美元的价格,回购了红杉资本所持有的公司股份。飞鹤与红杉和平分手。


飞鹤品牌部许晓娟表示这次双方合作结束后,飞鹤将继续深耕全产业链下游建设,全产业链进程不会因此受阻


2013年,因为管理层认为飞鹤的价值未得到妥善体现,又通过私有化,从纽交所退市退市时,飞鹤市值约10亿人民币


私有化后,飞鹤从公众视野中消失,直到6年后,到香港重新上市。上市之初,飞鹤的市值已经达到了500亿元。


不过,一上市飞鹤就面临了麻烦。独立会计研究机构GMT Research对飞鹤出具了做空报告,认为其在退市前业绩表现平平,在私有化后突然拥有了高增长的营收和利润,难以令人信服。


此外,飞鹤账上有巨额现金,但却不支付任何姑息,可能是伪造了部分现金。


但这份做空报告没有实在的证据,全凭猜测。飞鹤也强硬地做出了回应,拿出了纳税证明、银行的现金状况和尼尔森市场占有率数据,进行了反击。


飞鹤董事长冷友斌回应:凭什么飞鹤就不能高增长!


 


从外资霸占的奶粉市场脱颖而出


08年三聚氰胺时间后,国人对国产奶粉的信任度急剧下降,外资品牌开始抢占中国的奶粉市场。2012年,外资品牌已经占据了中国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在一些人的观念里,始终认为国外的奶粉比中国的好,甚至同一个品牌的,在香港买的也比在大陆买的要好。


飞鹤在此背景下艰难地成长,依靠全产业链生产的优质奶粉和出色的营销,一步一步实现了不可思议的增长。


2007年,飞鹤开始建设全产业链,在世界公认的北纬47°黄金奶源带上,建设了中国婴幼儿奶粉行业内第一条完整的全产业链,实现了从源头上对各个生产环节严格把关,对牧场的鲜奶品质进行严苛审查。


6万多头奶牛呼吸着没有PM2.5的空气,喝着天然的苏打水,吃着无激素的种植草,住着恒温舒适的牛舍,听着悠扬的钢琴曲儿,耳朵上挂着自己的专属身份证”有媒体这么形容飞鹤黑龙江的牧场。


飞鹤乳业董事长冷友斌谈到初建全产业链时的艰难时,说到做婴幼儿奶粉没有诀窍,要老老实实打好基础。乳业想做好,必须这么做。正是因为扎扎实实打造了全产业链,飞鹤才能创下连续57年安全生产无事故的纪录,做到牢牢守护住中国宝宝的奶瓶子。


因此2008“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飞鹤没有出现在黑名单中赢得了发展的机遇。


除了过硬的品质,飞鹤也通过出色的营销,抓住了婴儿奶粉行业的发展机遇。


 


最早的下沉渠道实验者


奶粉的食用者和购买者不是同一个人群,喝奶粉的婴儿无法向买奶粉的父母反馈体验,所以,父母在做出决策时受品牌影响较大,什么奶粉品牌能占据购买者的心智,就能获得市场。


2016年,飞鹤将品牌定位为“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提出“密切模拟中国妈妈的母乳成分,根据中国宝宝的生物体质,实现关键成分的最佳平衡目标”的口号。


由于一二线城市的消费者固有的品牌意识较强,并且习惯网购,所以更多选择国外品牌。所以,飞鹤选择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做法——这种下沉思路在近年诞生了拼多多,抖音,快手等成功的“千亿门徒”,并引发了京东,苏宁甚至阿里巴巴的下沉革命。


但谁能想到是飞鹤玩儿剩下的“伎俩”。在市场尚未被开垦的包邮区外,选择单一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核心逻辑,渠道占有是打法,让下沉市场的妈妈整天面对飞鹤的产品,则是飞鹤的核心思路。


飞鹤拥有庞大的线下经销商。根据年报,飞鹤目前有1800多名经销商,覆盖超过10.9万个零售销售点(母婴店、超市等)。2019年报告期内,经销商产生的收益占总收益的91.3%。兴业证券在研报中对飞鹤渠道打法的描述则主要是“高利润率低层级渠道铺设”:业内只有飞鹤真正做到了对窜货的“零容忍”,严控价盘保证渠道稳定的高利润率;并降低经销商库存,减少代垫费用提高周转率,进而成就渠道名列前茅的投资回报率,形成强大的渠道推力和良好口碑。


飞鹤通过每场举办大量妈妈班2019年共举办超过50万场面对面研讨会)、嘉年华及路演,使得公司的品牌慢慢的被下沉市场的妈妈们接受。


 


疫情期间表现超强“战斗力”


疫情爆发后,实际也给了飞鹤进一步巩固市场的机会。


由于疫情的影响,工场停工停产,贸易受限,原材料供给跟不上,许多外资品牌自顾不暇,飞鹤抓住了机会


飞鹤在疫情爆发的2020年第一个季度,表现出了惊人的执行力。一季度的原材料、生产、配送等各方面并未受到重大影响。公司的鲜奶供应主要来自黑龙江省,远离疫情中心湖北省。


飞鹤和鲜奶供应商以及其他原材料供应商签署优先供应协议,保证原材料供应充足。


故而,飞鹤前两个月的收入仍旧快速增长。据公司年度业绩公告显示,20201月和2月,原奶消耗量同比增长40%以上。飞鹤预估2020年第一季度收入增长不低于30%


飞鹤还发动终端人员和经销商门店,给客户无接触上门送货。2020年二月产品配送率达到了98%


更为惊人的是,在疫情期间,飞鹤的营销不仅没有停下,反而更多了。由于收疫情影响,大家都不出门,宝爸宝妈也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飞鹤抓住了这契机,通过微信群持续与消费者进行互动沟通,并在业内率先开展线上直播活动,邀请权威专家向消费者进行公益讲座。


据业绩公告显示,飞鹤20202月初至三月十五日,线上互动活动接近9万场,覆盖消费者超过210万人次。线上活动超过线下同期的2倍。这些和消费者互通沟通的线上活动,加深了消费者对飞鹤的认识和认可。


飞鹤在疫情期间表现出的惊人执行力,化危机为机遇的能力,也得到了资本市场的肯定。故而,飞鹤自年初至今,股价逆势不断上涨。


在竞争激烈的婴儿奶粉市场,飞鹤通过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力,从同质化的市场中做出了差异化。在竞争激烈的奶粉市场中,一步步地扩张自己的“疆土”。


不过,飞鹤也面临一些风险。其主打的高端婴儿奶粉,毛利率高达70%。这样的高盈利水平,未来一定会吸引更多竞争对手进入。另外,飞鹤“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产品定位也是一把双刃剑,它给了飞鹤于中国市场的优势,但限制了向海外市场开拓。


光靠国内市场,飞鹤无法长时间维持高增长,可一旦向海外进军,又会失去“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这一项品牌优势。这是飞鹤接下来需要考虑的问题。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