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麦奶江湖的“中场战事”:融资、造厂、折扣店

2022-06-25 盛佳荦
110859
燕麦奶江湖的“中场战事”:融资、造厂、折扣店

一轮融资风潮后,燕麦奶江湖已汇聚近30位新老玩家。海外巨头、创投新品牌、乳饮上市公司,汇聚这一备受瞩目的饮品新赛道,竞争下半场正拉开帷幕。

上海疫情3个月后,火了两年的燕麦奶,出现“滞销”。


今年6月,老虎财经发现,各个折扣店渠道突然涌现大量临期燕麦奶,涉及OATLY等多个主流品牌,价格在5折左右。


进一步观察,该批次燕麦奶生产日期多为去年7-10月,是植物奶投融资尤为火爆的2021年,在秋冬旺季打响第一仗的“弹药”。


造厂、扩产、竞标……去年开始,大量涌现的燕麦奶品牌围绕着产能、渠道拉开“军备”大战。


如今,初战结果已经揭晓:有人走进咖啡连锁、守住便利商超,也有人流入折扣店,为疯狂扩张后的产能寻找出路。


燕麦奶江湖行至半场,融资、扩产、竞标的故事未完待续。


攒局


从资本视角看,有关“燕麦奶元年”的说法,大多出现在2021年。


这年5月,瑞典公司OATLY成功登录纳斯达克,市值一度突破131亿美元,让全球资本市场第一次看到了植物奶的投资价值。


同时,这也是OATLY进入中国的第4年,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市场已然成为财报上增长最快的亮点,支撑起百亿市值的美好愿景——2021年全年,亚洲营收为1.26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5亿元),较前一年的5370万美元增长了136.5%,翻倍还有余。


同期,燕麦奶也成为国内最受关注的新饮品。尼尔森数据显示,燕麦奶是国内食品饮料中增长最快的品类,增幅达到212%。艾媒咨询报告则称,2020年中国燕麦奶的市场规模达到17.5亿元,同比增长率高达153.6%,2021年同比增长率为141.7%。


“行业第一股”的催化下,国内燕麦奶的创业投资在2021年加速爆发。


据媒体报道,在OATLY自爆提交IPO备案的2月,国内一下子涌现了200家新注册的燕麦奶商家,相关企业达到5000+。这一季度,在淘宝天猫平台产生销售的燕麦奶商家共有50+个,相较上一年同期增长了152%。


融资方面,2020年下半年,刚上线产品的“小麦欧耶”和“oatoat”先后获得千万级融资。2021年,喜茶出手投资“野生植物YePlant”;“植物标签”则在两个月内连获两轮融资,A轮高达600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仅一年内针对燕麦饮品的融资事件就超过10起。


有相关机构人士向老虎财经直言:“我们是冲着上市去的,本来觉得这个细分赛道在国内太小了,正是预期加强才开始看。”


除了初创企业,国内外食品巨头也在加速布局。去年3月,伊利旗下植物奶品牌植选推出新品燕麦奶;同期蒙牛出品了“宜多麦”。外资方面,雀巢上半年针对B端商家和C端消费者分别推出了一款燕麦奶产品。


一年后的今天,燕麦奶渐成“红海”。据FoodTalks最新报告,国内的燕麦奶品牌已达到28家(仅统计在2022年6月15日前推出的燕麦基产品)。


拓荒


2020年起,国内陆续诞生了很多“燕麦奶”工厂,主要可分为两类:原处理谷物的农副产品加工厂,以及原做饮料的加工厂。两者在酶解和调剂技术上都比较早期,基本上是从0开始探索。


据悉,生物酶解技术是市面燕麦奶采用的主流技术,作用是将固态的燕麦转化为液体,并高效提取其中营养,制成类似于牛奶口感的饮品。与豆浆、杏仁露、核桃露等植物蛋白饮料类似,但研发门槛更高。


“市面上产品质量层次不齐,主要是燕麦奶行业还没有统一标准。”某品牌生产负责人指出,目前在植物蛋白领域,国家仅针对豆奶、椰汁、核桃露、杏仁露等有所定义,关于燕麦奶的定义、产品分类、原料要求、感官要求、理化指标等仍待完善。


今年5月,农业农村部刚刚发布《燕麦乳》(征求意见稿)。而去年12月,上海市食品学会发布并实施的团体标准,燕麦奶的定义仍非常宽泛——以燕麦和(或)燕麦制品为主要原料,添加或不添加食品营养强化剂、食品添加剂、其他食品辅料,经加工制成的植物蛋白饮料。


“我们所说的以‘咖啡伴侣’为主要场景的燕麦奶,其实研发门槛很高,需要符合打发奶泡、和咖啡融合等技术要求。”小麦欧耶联合创始人许仲琪向老虎财经补充,其品牌在去年下半年完成战略转型后,现主攻商用市场。


而由于下游咖啡圈的“内卷”,燕麦奶品牌也开始收到越来越多针对新品的个性化订单。“每个月,甚至每批次产品都可以随时调整,需要做到这样的反应速度。”许仲琪表示,B端的研发流程一环扣一环,不仅要供应商产品过关,对后续配合能力也有较高要求。


对产品标准的摸索,与供应链的升级需求,逐渐演变成了2021年的建厂潮。


去年底,尚处亏损的OATLY在安徽马鞍山揭幕亚洲产能规模最大工厂,满产可达1.5亿升燕麦基成品。同期,达能投资49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28亿元),计划在今年秋天前将法国一家乳制品生产厂整体转变为燕麦奶工厂。


“在技术和口味上达标的生产线,国内实在没有现成的,只能从0开始搞研发。”上述生产负责人透露,其刚开始创立品牌就投入了价值2亿的生产线。而即使是具有二十余年技术积累的OATLY,去年新落成的中国产线仍在调试中,目前主要依赖进口。


鏖战


在一轮轮的调试过程中,越来越多品牌意识到了“复购率”的重要性。


“配咖啡,依旧是燕麦奶目前的主要消费场景。”某品牌B端销售负责人认为,单独购买燕麦奶的消费者相对较少,增加了零售渠道的压力。


其进一步指出,ToB和ToC是两个体系。咖啡店一般不会直接使用C端产品。而零售渠道的燕麦奶往往包装精美,定价较高,与商用采购价格相差数倍,即便算上临期的折扣,单价也远高于采购价。“要么自己冲,要么去咖啡店买,往往是二选一。”


业内普遍认为,现阶段燕麦奶在C端的定位不够清晰——作为牛奶替代品,从价格到主要营养成分优势不大,而单纯作为饮料,口感还需提升。


“供应链的强弱决定了复购率的高低。”奥麦星球创始人黄昊鸣指出,目前市面上售卖的燕麦奶在研发和配方及口感方面都参差不齐,仅靠在营销上烧钱、搞拉新种草,而不去做产品创新、打差异化和建立强壁垒,品牌很难被建立。


“有些喝起来麦片味的水,有‘醇厚感’的像加了增稠剂,有些还会分层。”Emily在尝试对9款主流燕麦奶进行测评后表示,不同品牌燕麦奶间的差距,或许比燕麦奶和牛奶的差距还大,难以留下印象。


而疫情反复,销售与物流受阻,也加剧了零售产品的滞销状况。


某燕麦奶品牌创始人坦言:“前段时间无论是ToB和ToC都很难,零售卖不出去,物流价格飚升,大客也有影响,造成了不小的现金流压力。”


以供应商、仓库、物流服务商、公司总部等核心部分都在上海的OATLY为例,在其进驻的中国零售和餐饮服务店中,一季度因封控需要关店的数量超过1.7万家。于是在解封后的5至6月,大量临期OATLY在折扣店被“半价大甩卖”。


“没觉得好喝,还比牛奶贵。”来自上海的蒋芸观察到,在疫情封控阶段,其实不缺燕麦奶团购资源,但绝大多数邻居还是选择了牛奶,“因为健康、环保等概念可能会尝试一次,还否回购还是取决于好不好喝。”


不过“走出”咖啡店,对燕麦奶品牌来说仍是必须打的一仗。


从已上市的OATLY财报来看,在拓展C端市场后,其燕麦奶产品在亚洲植物基饮料市场的份额则获得了显著增长——从2020年的0.7%增加至2021年的3.4%。


其中,餐饮渠道和零售渠道分别占公司收入的38.3%和56.2%,意味着有更多消费者正在独立购买燕麦奶。


植物标签创始人张自豪认为,中国消费者对于植物蛋白饮料的需求是一直存在的,只是需要研发更适合中国人的口味。“比起植物肉,植物奶的工艺也更加成熟。”


谈及下一步的计划,其表示将重点关注渠道的快速扩张、及供应链建设。“今年的市场环境没有去年那么红火,也正好是我们‘修屋顶’的好时机。”


在融资环境趋紧,行业标准推高,消费者新鲜感褪去的今天,燕麦奶品牌们正在各个环节正面酣战。危与机并存的2022,谁是昙花一现,谁能突出重围?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