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加速扩容,三大股份行携资350亿“抢滩”布局


股份制银行正加速“抢滩”AIC。本周,监管层宣布将AIC试点范围扩大至全国性商业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随即豪掷350亿元入局,打破国有大行垄断格局。经过多年发展,AIC从最初的债转股工具,逐步转型为股权投资市场的重要力量,五大AIC六年净利润增长超15倍。然而,随着股权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如何增强投研能力,将成为AIC未来发展的重要命题。
5月7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已批复同意兴业银行筹建兴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使其成为首家获批筹建的股份制银行AIC。
紧随政策“东风”,5月8日晚间,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也相继发布公告,宣布拟分别出资150亿元和100亿元,全资发起设立AIC。
值得关注的,在获得AIC牌照之前,股份制银行并非对股权投资领域全然陌生。只不过,受制于政策与业务限制,它们“辗转”通过旗下子公司间接参与股权投资。
三大股份制银行积极布局AIC的背后,是近年来在政策的推动下,首批5家AIC发展迅速。年报数据显示,5家金融AIC合计净利润从2018年末的11.47亿元大增至2024年末的183.54亿元,短短六年间增幅超15倍,这自然使得AIC变得颇具想象力。
AIC阵营扩容
股份制银行正式“入局”AIC市场。
5月7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将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以下简称“AIC”)试点范围扩大至所有全国性商业银行。
就在政策宣布当天下午,金融监管总局便迅速批复了兴业银行筹建兴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的申请,使其成为首家获批筹建的股份制银行AIC。
根据兴业银行发布的公告,兴银AIC注册资本达100亿元,为兴业银行全资子公司。此次兴银AIC的获批,标志着自2017年五大行旗下AIC成立以来,全国性持牌AIC首次迎来扩容,同时也意味着AIC试点正式向股份制银行开放。
紧接着,5月8日晚间,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相继发布公告,宣布拟分别出资150亿元和100亿元,全资设立AIC。
事实上,在获得AIC牌照之前,股份制银行并非对股权投资领域全然陌生。只不过,受制于政策与业务限制,它们曾“另辟蹊径”地通过旗下子公司间接参与股权投资。以兴业银行为例,在成立AIC之前,兴业银行主要依托其旗下的华福资本(原 “兴银资本”)来参与股权投资。
具体来看,企查查信息显示,兴业银行持有兴业国际信托73%的股份,兴业国际信托又持有4.35%的华福证券股份,而华福资本作为华福证券的全资子公司,成为兴业银行涉足股权投资的重要纽带。
早在天合光能IPO前,华福资本就已成为其第三大股东。2020年6月,天合光能上市之后,华福资本持有天合光能股份约3109.59万股,持股比例达15.04%,期末持有市值约53.52亿元;其一致行动人兴璟投资持股比例为1.96%,期末持有市值约6.96亿元。
2023年5月22日,天合光能发布股东减持结果公告,公司股东华福资本及其一致行动人兴璟投资合计减持5246.28万股公司股份,占总股本的比例为2.42%,此次减持合计套现约31.95亿元。
不过,即便经历减持,截至最新报告期,华福资本仍持有天合光能10.70%的股份,期末持有市值约39.26亿元。
为何设立AIC?
AIC,是由银行设立的从事市场化债转股业务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
此次扩容之前,我国共有5家AIC,分别由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5家国有银行全资设立。
从成立背景来看,2016年,为应对解决不良资产和杠杆率较高的问题,国务院发布《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作为政策落地的关键载体,五大国有银行于2017年相继设立AIC,构建起市场化债转股的业务。
据悉,商业银行在此之前避免直接参与股权投资,根源在于直接投资面临着极高的风险权重。
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商业银行因市场化债转股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权的风险权重为250%;而对工商企业其他股权投资的风险权重则更是高达1250%。如此高的风险权重,意味着银行需要占用大量资本来覆盖潜在风险,这无疑对银行的资本管理与盈利空间形成巨大掣肘。
因此,AIC的设立与发展为商业银行开辟了合规参与股权投资的新路径。
对于债转股业务,2018年发布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管理办法(试行)》显示,鼓励AIC通过先收购银行对企业的债权,再将债权转为股权的形式实施债转股,收购价格由双方按市场化原则自主协商确定。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该办法明确可参照不良资产处置相关监管规定执行,同时鼓励商业银行运用已计提拨备及时核销资产转让过程中的损失。
而后,随着经济发展改革,AIC的功能有所转变。2020年,经监管批准,国有五大银行下设的AIC在上海开展不以债转股为目的的股权投资试点。2021年,监管机构出台《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鼓励AIC开展科技金融领域股权投资。
2024年“创投十七条”的颁布实施,则进一步拓宽了AIC股权投资范围,为其深度参与科技创新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推动AIC从单一的债转股业务逐步转变为“商行+投行”的业务模式。
事实上,股份制银行积极布局AIC的意义不仅仅是在于简单的牌照获取,更是说明了其背后有着殷实的资本实力。
2025年一季报显示,招商银行、兴业银行的资产总额和资本充足率均居于股份行前两位。具体而言,截至今年3月末,招商银行、兴业银行的资产总额分别为12.53万亿元、10.63万亿元,分别较上年末增长3.11%、1.17%;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9.06%、13.97%。
五大AIC发展迅速
随着A股上市银行2024年度业绩报告的全面披露,五大AIC的经营表现也浮出水面。
整体来看,2024年年报数据显示,五大AIC全年合计实现净利润183.54亿元,同比微增1.04%,但增速较2023年有所放缓。
从各机构具体表现来看,工商银行旗下的工银投资以47.97亿元的净利润继续领跑同业;农业银行旗下的农银投资以39.17亿元位列第二;中国银行旗下的中银资产以36.80亿元紧随其后。建设银行旗下的建信投资和交通银行旗下的交银投资分别实现净利润35.31亿元和24.29亿元,分列第四、五位。
净利润增速方面,五大AIC呈现明显分化态势。其中,中银资产净利润增幅较大,较2023年增加35.74%,增速远超同业平均水平。工银投资和农银投资2024年净利润也保持了正增长,分别实现7.24%和3.98%的增幅。相比之下,建信投资和交银投资则遭遇业绩下滑,净利润同比分别下降13.65%和22.27%。
针对业绩波动,交通银行在年报中表示,交银投资利润下滑主要系2023年同期公司投资项目上市并获得大额退出收益,而2024年无类似事项所致。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AIC发展迅速。数据显示,自2017年成立以来,5家金融AIC合计净利润从2018年末的11.47亿元增长至2024年末的183.54亿元,短短六年间增长逾15倍。
作为市场化债转股的政策产物,AIC最初被赋予盘活银行信贷资产、助力企业降杠杆的重要使命。而伴随监管政策的持续松绑,AIC正加快布局股权投资市场,为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增添“活水”。
投中研究院最新统计显示,2021年至2024年8月末,五大国有银行旗下AIC在股权投资基金领域的布局显著加速,累计认缴出资规模突破2900亿元,参投基金数量逾180只。
不仅如此,最新监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AIC直接股权投资试点范围已从最初的上海单一城市,扩展至北京、杭州、成都等18个重点城市及其所在省份,形成覆盖全国主要经济区域的试点网络。
与此同时,此次试点范围扩大同步优化了相关投资限制。一方面,将AIC使用表内资金开展股权投资的规模上限,从其季末总资产的4%提升至10%;另一方面,对单只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比例限制也由原先的20%放宽至30%。
综上所述,历经多年发展,AIC已成长为国内股权投资市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者,其资本规模与行业影响力持续攀升。
然而,AIC的股权投资之路并非坦途,如何在接下来的股权投资中实现稳健收益,将成为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