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证券“补血”计划终获受理,50亿定增能否解其资本“饥渴”?


在证券行业强监管的政策背景下,南京证券的50亿元定增计划历经两年终获受理。这家成立34年的老牌券商,虽在2024年实现业绩增长,却仍难掩其自营业务依赖度高、投行短板突出等结构性隐忧。而随着券商定增计划的“破冰”,监管政策边际松动的信号能否为南京证券的业绩带来转机呢?
近日,南京证券发布公告称,上交所已受理其不超过50亿元的定增申请。值得一提的是,南京证券的定增预案此前已“停滞”两年。
年报数据显示,南京证券净资本规模近年增速明显放缓,2025年一季度净资本更现回落,凸显资本补充的紧迫性。
此外,成立34年的南京证券虽拥有“全牌照”金融布局,近年来却面临业绩隐忧。从收入构成来看,南京证券过度依赖自营投资的收入。2024年,南京证券投资收益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占营业收入比重高达35.24%。而这种对市场敏感度极高的业务过度集中,将直接影响其业绩的稳定性。
急需50亿定增“补血”
在历经近两年的“停滞”后,南京证券的定增计划终于迎来实质性进展。
5月16日,南京证券发布公告称,上交所已受理其不超过50亿元的定增申请。其中,作为控股股东的紫金集团承诺认购5亿元,占总募资额的10%。
根据最新方案,南京证券拟定增股票数量不超过本次发行前公司总股本的30%,即拟发行不超过11.06亿股,由红塔证券担任保荐机构。
从募资投向来看,南京证券对投行、财富管理、自营、资管四大传统业务分别计划投入5亿元,合计20亿元。除此之外,还有10亿元用于增加对另类子公司和私募子公司的投入,7亿元用于信息技术及合规风控投入,13亿元用于偿还债务及补充其他营运资金。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23年4月29日,南京证券就已发布定增预案。同年6月,更新发布经修订后的定增预案。而后,该定增预案便“石沉大海”,直至近期才获得上交所受理。
与初始预案相比,南京证券的募资用途出现明显调整。具体来看,在2023年4月发布的初始预案中,南京证券拟投入25亿元发展证券投资业务,而发展投行业务以及增加对另类子公司和私募子公司的投入合计不超过6亿元;分别投入5亿元用于发展资本中介业务和信息技术及合规风控,9亿元用于偿还债务及补充其他营运资金。
资金配置的变化,或可反映出南京证券正着力优化业务结构,力求均衡发展各项主营业务。
实际上,这并非南京证券首次定增融资。公告显示,2020年11月,该公司曾完成43.75亿元的定增,发行价格为11.29元/股。该次发行对象共计23家,其中,南京证券前三大股东紫金集团、新工集团及南京交投的获配金额分别为3亿元、1亿元和3.5亿元。
年报数据显示,该次融资之后,南京证券的净资本规模显著提升。截至2020年末,南京证券的净资本规模为146.41亿元,较2019年末大增51.45%。
然而,随着外源资本补充渠道的收窄,南京证券的净资本增长近年来明显放缓。具体来看,2021年至2024年末,南京证券的净资本规模分别为146.09亿元、148.9亿元、150.68亿元、152.25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公司净资本规模已回落至150.37亿元。
南京证券遇“中年危机”?
南京证券创建于1990年12月,由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发起设立。五年后,南京证券划归南京市人民政府管理。2012年,南京证券完成股份制改造,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6月13日,南京证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
作为国内老牌券商之一的南京证券已历经30多年的风雨变迁。公开资料显示,南京证券拥有较为齐全的证券业务资质,控股宁证期货、巨石创投、蓝天投资和宁夏股权交易中心,并作为主要股东参股富安达基金,构建了覆盖证券、期货、基金、私募股权投资、股权托管交易、另类投资等较为完整的证券金融产业链。
不过,近年来,拥有多元业务体系的南京证券却陷入“中年危机”,业绩增长背后仍存隐忧。
年报显示,2024年,南京证券实现营业收入31.47亿元、归母净利润10.02亿元,同比分别增加27.12%、47.95%。
从业务条线来看,2024年,南京证券的主营业务中,证券及期货经纪业务、证券投资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资管及投资管理业务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6.55亿元、16.28亿元、1.88亿元、1.06亿元,同比增长12.71%、34.46%、17.03%、23.24%,均保持增长。
然而进一步剖析发现,南京证券存在过度依赖自营业务的收入结构以及长期低迷的投行业务。
年报显示,2024年南京证券投资收益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同比激增143.48%,占营业收入比重高达35.24%,公司表示,主要是自营投资业务收益增加所致。
这种对市场敏感度极高的业务过度集中,将直接影响其业绩的稳定性。2022年,在市场震荡下行的背景下,公司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就曾分别出现26.75%、33.93%的大幅下滑。彼时,其证券投资业务收入约9.2亿元,同比下降23.56%,占营收的比例超四成。
与此同时,南京证券投行业务发展明显滞后,2024年其投行业务收入虽同比增长17.03%,但1.88亿元的收入仍在A股上市券商中排名靠后,且公司保荐项目较少。
因此,尽管南京证券2024年业绩有所回升,但其核心业务结构并未实现实质性优化,这种依赖市场行情的盈利模式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最新报告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南京证券实现营业收入7.79亿元,同比减少11.62%;归母净利润2.77亿元,同比增长5.32%。此外,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9.98亿元,上年同期为8.33亿元,同比下降459.65%。
二级市场方面,南京证券股价从2020年股价高点19.5元/股后开始震荡下行,2024年末的收盘价为8.66元/股,市值较峰值缩水近六成。截至5月20日,南京证券股价为7.86元/股,最新市值为289.75亿元。
券商再融资现“松动”迹象
近年来,证券行业的再融资政策持续收紧。
这一趋势始于2023年初,证监会明确要求上市券商审慎融资,严控非必要、不合理融资行为,引导行业向资本节约型发展模式转型。在此政策导向下,多家券商纷纷调整融资计划。主要表现为缩减募资规模、优化资金用途等,以符合监管要求。
此后,证监会修订发布的《关于加强上市证券公司监管的规定》,也明确要求证券公司IPO和再融资应当结合股东回报和价值创造能力、自身经营状况、市场发展战略等,合理确定融资规模和时机,严格规范资金用途,聚焦主责主业,审慎开展高资本消耗型业务,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受监管政策影响,行业融资规模明显收缩。据统计,2023至2024年间,中原证券、浙商证券、财达证券、国联证券4家券商先后终止了原定的定增方案。除国联证券、民生证券等因同业并购完成再融资外,2023年至今,仅国海证券完成定增募资32亿元。
然而,对于资本密集型的证券行业来说,充足的资本实力已成为其展业的核心要件。
这一转机出现在2024年3月,中国证监会提出以“三步走”战略分阶段推进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建设。因此,2025年被视为证券业打造"一流投行"的关键开局之年。
近期市场已现积极变化。券商再融资似乎迎来回暖迹象,天风证券成为年内第一家“上岸”券商。
具体来看,今年3月其定增申请获得上交所受理;随后在5月9日,天风证券进一步公告称,其定增申请已正式获得上交所审核通过。
根据公告,此次天风证券拟定增募资不超过40亿元,计划投入15亿元用于公司财富管理业务、5亿元用于投资交易业务、20亿元用于偿还债务及补充营运资金。
值得一提的是,天风证券控股股东湖北宏泰集团拟以现金方式全额认购公司此次定增股份。湖北省财政厅直接持有宏泰集团100%的股权,为发行人实际控制人。
目前,南京证券50亿元定增方案也顺利进入审核程序。两家券商定增项目的接连推进,或预示着券商再融资政策出现边际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