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百亿债转股,中国信达成浦发银行最强“外援”


在浦发银行500亿元可转债临近到期,转股率不足0.1%的关键时刻,中国信达火速出手,斥资超百亿元债转股后,成功跻身浦发银行前十大股东。
浦发银行的500亿转债迎来中国信达这个最强“外援”。
6月30日晚间,浦发银行披露的可转债转股公告显示,信达投资于6月27日将其持有的1.18亿张“浦发转债”转换为9.12亿股浦发银行普通股。此次转股完成后,信达投资的持股比例达到3.01%,将跻身该行前十大股东行列。
值得注意的是,“浦发转债”距离到期仅剩4个月的时间,但截至一季度末,其转股比例不足0.1%。在此背景下,此次信达投资的百亿债转股无疑为浦发银行解决了“燃眉之急”。
最强“外援”中国信达出手
债转股的“光大模式”在浦发银行上重演。
6月30日晚间,浦发银行发布可转债持有人转股的公告,信达投资将持有的1.18亿张浦发转债转股为浦发银行股,合计转股股数为9.12亿股。
转股完成后,浦发银行普通股总股本增至302.64亿股。由此可以初步计算出,信达投资在转股后持有浦发银行的股份占比为3.01%,成为浦发银行的前十大股东之一。
而这百亿可转债是信达投资此前几日在二级市场上增持而来的。6月26日,浦发银行披露,截至6月25日,信达证券管理的信丰1号单一资管计划已累计增持近1.18亿张该行可转债,占浦发转债发行总量的23.57%。
随后,该资管计划于26日将所持全部可转债划转至信达投资账户,并于次日完成转股。资料显示,信达投资系中国信达全资子公司。
公开资料显示,浦发银行于2019年10月公开发行500亿元可转债(债券简称“浦发转债”),发行规模为5亿张,每张面值100元,期限6年。该债券于当年11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也就是说,截至目前,距离浦发转债到期仅剩4个月。
然而,浦发转债转股进展缓慢。公告显示,截至今年3月末,浦发转债累计转股金额仅144万元,未转股比例高达99.9971%。
从实际操作来看,银行可转债必须完成转股才能真正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否则发行人将面临到期本息的刚性兑付压力。据了解,当银行可转债临近到期而正股表现疲软时,业内通常采取两种策略化解兑付压力。一是动员现有机构股东通过转股增持,二是引入新战略投资者进行转股增持。
信达投资的介入无疑让浦发银行债转股迎来了转机。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增持后转股的模式类似于此前的光大银行案例。
2023年3月,面对300亿元可转债即将到期的压力,光大银行获得原中国华融(现中信金融资产)的鼎力支持。中国华融在短短数日内完成1.4亿张可转债的增持与转股,最终持有光大银行7%股份,成为主要股东。中信金融资产的入局不仅为光大银行减轻了到期偿付压力,还为其补充了核心一级资本。
当前,浦发银行正面临类似处境。截至7月1日收盘,该行股价14.18元,较“浦发转债”最新转股价12.92元/股溢价仅9.75%。
庞大的A股资本版图
除了花百亿强援浦发银行外,中国信达在A股还拥有庞大的资本版图。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中国信达共出现在26家A股上市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之列。
具体来看,中国信达持股中不乏市场上的头部公司,包括方正证券、中国核建、中国重工、浙江建投、中国动力、九州通等。
其中,持有市值较高的公司包括方正证券、中国重工,截至一季度末,持有市值分别为46.2亿元、36.95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为了回笼资金,中国信达已多次减持方正证券。五年前,中国信达曾通过以股抵债方式成为方正证券股东。2020年8月,经大连中院裁定,政泉控股持有的7.1亿股方正证券股份被用于抵偿国通信托债权,作为信托计划受益人的中国信达由此获得这部分股权。2021年12月完成过户后,中国信达以8.62%的持股比例位列方正证券第三大股东。
2022年11月,中国信达首次披露减持计划,但最终并未实施。2023年8月至2024年2月,中国信达累计减持方正证券8232.1万股股份,减持比例为1%,套现约7.84亿元,持股比例降至7.62%。
紧接着2024年4月至7月,中国信达再次减持1256.54万股股份,占方正证券总股本的0.15%,套现约1.17亿元。同年9月至12月,中国信达进一步减持方正证券2195万股股份,套现2.24亿元。经过这一系列减持操作,中国信达持股比例已从最初的8.62%降至7.20%,累计套现约11.25亿元。
今年4月6日,方正证券再次发布减持公告。中国信达计划在2024年4月29日至7月28日期间,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减持不超过8232.10万股公司股份,占总股本的1%。此次减持计划实施完毕,其持股比例将进一步下降。
此外,中国信达还曾在浙江建投股价创下新高之际,对其抛出减持计划。具体来看,2022年,浙江建投股价从7.63元/股一路飙升至46.26元/股,涨幅超5倍。在股价大幅上涨之后,2022年5月,浙江建投发布公告称,其第二大股东中国信达计划减持不超过2162.68万股的公司股份。
2022年11月,减持计划完成,中国信达累计减持了3112.91万股公司股份,减持比例为2.8788%,根据减持均价测算,中国信达此次减持套现约11.12亿元。
由此可见,中国信达在当所持公司出现经营回暖或者股价大涨之际,便逐步兑现收益来回笼资金。
万亿AMC中国信达
作为四大AMC巨头之首,中国信达主要业务聚焦于不良资产经营及金融服务。从业务布局来看,该集团旗下拥有9家直管子公司,包括南洋商业银行、信达证券、金谷信托等,构建了涵盖银行、证券、信托、租赁等多元金融业务的综合经营体系。
截至2024年末,中国信达总资产规模上升至1.64万亿元,同比增长2.8%,居于AMC首位。
然而深入分析其经营状况可以发现,近年来中国信达的盈利表现并不乐观。财报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3年,该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2.48亿元、120.62亿元、63.13亿元、58.21亿元,已连续三年大幅下滑。
2024年,该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730.40亿元,相较于2023年的761.68亿元,同比下降4.11%;归母净利润为30.36亿元,与上一年的58.21亿元相比,大幅下滑47.84%,近乎腰斩。
而背后的原因主要源于其不良资产经营业务面临较大压力。事实上,不良资产经营业务作为中国信达的核心业务,一直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
年报数据显示,以摊余成本计量的不良债权资产收入从2023年的60.84亿元骤降至21.15亿元,降幅达到65.24%。不良资产经营板块更是由盈转亏,税前利润从上年的45.56亿元变为-5.87亿元。
除此之外,存量资产的减值也是拖累公司利润的重要因素。2024年,中国信达资产减值损失为107.31亿元,2019年至今累计减值损失超600亿元。
未来,随着主业的不断聚焦,中国信达的业绩或将止跌企稳,重回增长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