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封关”引爆海航控股,方威能否借势“翻身”?


海南自贸港封关进入倒计时,这股政策东风瞬间点燃了资本市场对海南本地公司的热情。7月24日,海航控股应声涨停,市值重新站上700亿。需要注意的是,重组不到四年的海航控股债务问题依旧严峻,方威能否乘势带领公司实现“翻身”有待后续观察。
海南自贸易港全岛封关“引爆”资本市场。
7月24日,海航控股涨停,市值再度攀上700亿,达704.4亿元。消息面上,海南“封关”启动时间定于2025年12月18日,岛内相关企业有望受益,海航控股作为海南唯一一家本土航司自然受到了投资者热捧。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2021年末才完成重组的海航控股来说,公司业绩表现不稳,同时历史遗留下的债务问题依然沉重。截至2025年一季报显示,海航控股负债率达98.75%,为申万三级航空运输行业上市公司中最多。
就海航控股现实控人、“方大系”掌门人方威而言,其前后投入数百亿入主并“驰援”公司,可见对公司发展寄予厚望。那么,此次海南“封关”能否成为其海航控股“翻身”的重要契机呢?
海南“封关”引发的涨停
7月24日,海南自贸区概念大涨9.11%,相关概念股全线飘红。其中,海航控股强势涨停,截至收盘报1.63元/股,单日市值暴涨近65亿,最新市值704.4亿元,突破700亿大关。
消息面上,7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昌林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经党中央批准,海南自贸港全岛封关运作定于2025年12月18日正式启动。
据悉,封关是指将海南岛全岛建成一个海关监管特殊区域,实施以“‘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岛内自由”为基本特征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制度。其中,一线指的是海南与境外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二线,则是海南自贸港与内地之间。
官方表示,全岛封关运作后,海南将实施更加便利的通行措施。以岛内现有8个对外开放口岸作为“一线口岸”,对符合条件的进口货物径予放行;设置运行海口新海港、海口南港等10个“二线口岸”,对进入内地的货物创新采取多种便捷通行举措。
同时,“零关税”商品占比将从21%提高到74%,从1900个税目扩大至约6600个税目。在海南加工增值达到30%的企业可免关税销往内地。
中信证券发布研报认为,封关的最大意义在于贸易端,同时有助于海南加快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岛内旅游产业链相关经营主体(景区、酒店、旅游零售商、出行服务商等)将长期受益。
而作为海南唯一的本土航司,海航控股自然吸引了不少投资者的注意。在年报中,海航控股就提到,公司作为海南主基地航司一方面可以享受自贸港特殊税收优惠,降低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自贸港航空市场发展机遇,拓展收入盈利点。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4年末,海航控股已在海口、北京、乌鲁木齐、西安、太原、南宁、昆明、福州等区域运营8家航空公司,在海口、北京、广州、深圳等23个城市建立航空营运基地/分公司,运营国内外航线逾1700条,其中国内航线逾1500条,覆盖内陆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国际及地区航线逾170条,覆盖亚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通航境外52个城市。
需要注意的是,2021年末,海航控股完成重整后,公司的业绩表现仍不稳定。2022年,受疫情影响,公司巨亏202亿,不过很快调整了过来,次年便实现扭亏,盈利3.11亿元。但到了2024年,公司的营收虽仍保持增长,归母净利润却再次由盈转亏,亏损9.21亿元。今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76.01亿元,同比增长0.29%;实现归母净利润2.72亿元,同比下滑60.34%
与此同时,破产重整遗留下的历史债务等问题依然是悬在海航控股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仍待“翻身”的海航控股
海航控股再度活跃后,其能否重回经营正规的问题再度被外界所提及。
回溯历史,海航集团一度热衷于多元并购,2015年至2017年期间,其曾在三年内累计完成80多笔总金额为400亿美元以上的交易,譬如买进瑞士国际空港公司Swisspor100%股权、巴西第三大航空公司Azul Airlines23.7%股权、美国CIT Aerospace租赁部门、希尔顿酒店25%股权、英迈国际100%股权、新加坡物流公司CWT等等。
但很快,海航集团因过度扩张陷入流动性危机。经过数次资产清理后,2021年海航集团开始对麾下航空主业等板块进行“分家”,而海航控股的破产重整也被提上日程。
2021年12月,海航控股发布公告称其实控人变更为方威。至此,海航集团航空主业板块的资产整合环节基本完成,“方大系”就此成为了公司新主。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海航控股的控股权已经移交方威执掌的“方大系”,并获得了诸如大股东百亿“输血”在内的诸多益事,但公司还是一度陷入“险境”。
2024年,跌跌不休的海航控股面临“保壳”;当年6月,公司股价暴跌25%,截至同月28日收盘,其股价最低已经触及1元关口。好在,在“方大系”增持计划的驰援下,海航控股的二级市场表现最终有所回升。
另一方面,自方威率领“方大系”入主以来,海航控股的负债情况仍在高位持续反复。
统计显示,2021年至2024年,海航控股负债率分别为92.34%、99.67%、98.82%、98.91%。根据2025年一季报显示,海航控股负债率达98.75%,为申万三级航空运输行业上市公司中最多。
同时,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海航控股拥有货币资金101.27亿元在手,但短期借款、长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之和超628亿元。
据海航控股披露,公司需要将较大比例的经营现金流用于偿还债务本息,这将压缩用于业务发展、机队更新、服务提升等方面的资金投入;而为了应对高负债压力,公司可能被迫采取紧缩的财务政策,可能对长期发展战略和市场竞争力产生不利影响。
可以说,高企的债务规模无疑是制约海航控股“动弹”的根源。在此情形下,当前对于公司而言最实用的方案即是剥离“低效资产”。
譬如,当下尚处航空行业景气度尚待明朗之际,而海航控股则在2025年卖出了灵活性较差、运营成本高企的宽体机。根据公司1月《关于计划处置9架B787-8飞机的公告》,对现有9架B787-8飞机通过直接对外出售、出租或先出租后出售等方式进行处置,占公司目前飞机运营总数的2.59%。
方威的“焦虑”
资料显示,方威出生于辽阳农村家庭,早年间,他收下了抚顺新钢业因欠款而用以抵债的铁矿,并借此赚得了第一桶金。
进入新世纪后,方威的生意持续做大。2002年,其一举拿下并重组了抚顺炭素,并帮助后者扭亏为盈,次年又主导重组抚顺莱河矿业,再又是先后收购了沈阳炼焦煤气、成都蓉光炭素、合肥炭素这三家国企。
紧接着,方威也将触角伸至资本市场处,不断并购处于困境的国有上市企业。
2007年前后,其将抚顺炭素、成都蓉光炭素、合肥炭素注入上市公司海龙科技,并获得控制权后将海龙科技更名为方大炭素。后来,方威带着方大集团击败五矿集团、华菱钢铁、新余钢铁收购了江西老牌钢铁企业南昌钢铁,并拿下了长力股份,借此拥有了第二家上市公司方大特钢。
而伴随着东北制药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机会出现,方威也带领方大集团于2018年完成入主。次年,方大集团拿下中兴商业,方威再获得一家消费赛道的上市公司。
一系列操作完毕,方威赢得了“国资猎手”的称号,而“方大系”的名声也就此而起,成为了A股市场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2021年12月,方大集团在与复星集团、均瑶集团的竞购中最终成功胜出,方威正式进入海航控股。据悉,方大集团一共付出410亿元的现金代价获得控制权,如算上此后的定增等事项,其累计斥资更多超50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当前债台高筑的海航控股之外,方威的“方大系”也需直面更多问题。
据悉,方大炭素、方大特钢、东北制药等资产的业绩表现均非亮眼。其中,方大碳素、方大特钢2018年归母净利润为55.93、29.27亿元,而2024年仅实现1.86亿元、2.478亿元;而东北制药2025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减少36.98%至3632万元,同期中兴商业归母净利润2042万元。
目前,从体量上看,海航控股高达704亿元的市值占据“方大系”旗下上市公司之首。对于拥有资本市场经验丰富的方威而言,其未来或仍将用力聚焦于海航控股的“翻身”事宜,以图实现下一步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