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寿险的白银时代


经过近40多年的发展,中国保险行业已经由嘤嘤学语的幼儿成长为年富力强的壮年。数据显示,2019年保险业总资产达20.56万亿,原保险保费收入4.26万亿元,同比增长12.2%,对于保险行业而言,国内的深度和密度远低于国外发达国家,这也意味着国内保险行业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不过随着保险产品线的完善、监管的增强、外资险企的进入,国内寿险行业正面临由“黄金时代”转向“白银时代”。
今年以来,寿险公司最火爆的产品改革莫过于全民保和社保长护险的推行试点,对于寿险业来说这是划时代的里程碑,因为作为商业保险产品,全民保和社保长护险实质却兼具社保普惠性质。因其普惠,所以市场巨大、热度极高,保险公司也因此蜂拥而上。但纵观寿险业的历史长河,这或许并不是最好的时代。
追溯前20年,彼时万能险占据了寿险公司保费收入的半壁江山,但2015年由于野蛮人借万能险等理财产品保费收入在二级市场疯狂举牌后2016年监管提出“保险姓保”,万能险分红险等寿险公司理财型产品受到冲击。而今年随着全球利率水平下滑,万能险费率居高不下,保险公司面临较大利差损,于是最强监管出台,要求规范万能险业务,整改之下,未来5.5%利率水平万能险或将退出历史舞台。
对于保险公司,万能险较多依赖银行渠道,虽能短期实现高规模业务增长,但公司业务价值却处低位。外加保险回归本源的政策导向,于是近几年传统寿险企业特别是头部企业,都开始通过产品及渠道结构转型实现公司内含价值增长。也正是这样,健康险近两年实现较快增长,增速一度高于寿险业整体增速。
不过,健康险市场可谓“汹涌波涛”。“百万医疗”的问世激发了人们的医疗保障需求,开辟了健康险的新市场,但保险公司扎堆的背后是业绩亏损的事实。此时一波未平,又急忙加入更低门槛的全民保、社保长护险等,为了巨大的下沉流量,保险公司未来难免进入恶性竞争、牺牲利润的难堪境地。
据悉,此前9月25日,城市普惠险出现退出首例。“惠嘉保”产品下线,而“惠嘉保”于2020年8月推出,上线至今仅月余。
对于寿险业,根据市场需要创新产品本无可厚非,但如何良好发展产品,而不是只有一时热度最终消失在行业舞台才是其该深思的。
沉浮20载,万能险在寿险舞台被“边缘化”
据统计,自2000年以来,我国寿险业保费收入大概每7年经历一个完整的“增长-下滑”周期,而每一个周期,都与政策的“开放—收紧”以及理财产品的“扩容—收缩”有关。
2000年我国引入第一款万能险产品,与此同时分红、投连等理财型产品陆续面世,这刺激了寿险公司的保费规模快速增长,也推动了寿险行业第一个增长周期。但是,受制于资本市场的低迷,理财型产品承诺收益率无法兑现,寿险业在2001-2002年经历“投连退保风波”后名誉受挫,保费增速连续两年下滑。2004年起,在保监会“做大做强”的政策推动下,寿险业再次迎来加速增长时期。但是,在全球经济危机、2008年牛市泡沫破灭的影响下,寿险行业投资收益大幅回落,引发保费规模负增长。同时,保监会在2009年起把“防风险、调结构、稳增长”作为主要监管思路,监管力度加强,保险理财型产品再次受到抑制,保费增速进入了下行通道。不过经历了2008-2012年增速下滑后,寿险保费自2012年起连续五个年度加速增长。其中,2012年6月保监会推出的“13项新政”中全面放开保险公司资金投资方式,2015年2月,万能险费改取消了最低保证利率不得超过2.5%的限制,最低保证利率由保险公司根据产品特性、风险程度自主确定。一系列政策指引下,寿险理财型产品再次蓬勃发展。
据相关数据统计,万能险在2015年和2016年两年实现了中快速增长,在2007年,万能险的规模还不足1000亿元,但到了2015年,已经有57家保险企业涉足,保费总收入达7647亿元。
然而万能险的运营者急功近利,把万能险当成聚财工具,抬高利率,资产负债久期错配,利用万能险“吸来”的巨额资金到二级市场上频频举牌。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全年,宝能集团下前海人寿分别通过“自有资金”以及“海利年年”、“聚富产品”两个万能险账户多次举牌上市公司(万科等),“豪掷”约200亿元。
2016年后银保监会开始提出“保险姓保,回归保障本源”并清理规范中短存续期产品、提高万能险保障水平。2017年5月监管下发《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万能险不能以附加险形式存在,且年金保险5年内不得返还,5年以后每年返还金额不能超过已交保费的20%。随后,万能险热度渐退。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监管层对万能险监管持续加强。为进一步规范万能险业务,今年2月,银保监会印发《关于强化人身保险精算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6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银行业保险业市场乱象整治“回头看”工作的通知。8月,银保监会就约谈了12家人身险公司总精算师以及总经理,责令立即整改,根据万能账户实际投资情况,科学合理确定实际结算利率;对整改不到位的公司,监管部门将依法采取进一步监管措施。
在此严监管情况下,大型险企主动压缩中短期万能险业务,万能险业务如期缩水。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代表万能险保费收入的人身险公司保户投资款新增缴费4345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骤降25%。
此外,截至上半年末,使用万能险账户持有A股的险企已缩至10余家,这些险企的万能险账户对A股的持股市值合计896亿元,较年初的971亿元进一步下滑75亿元。而且,今年上半年,上述险企并未对所持A股进行频繁调仓换股,通过万能险疯狂举牌A股的情况也不再出现。
开辟商业健康险,寿险业进入“黄金时代”
随着强监管下依赖银保渠道的万能险市场开始萎缩,寿险业保费受到重创,传统寿险企业特别是头部企业,都开始通过产品及渠道结构转型实现公司内含价值增长,并转战健康险市场,而政策的支持也让健康险顺利成为保险公司近年来增速最快的一类人身险业务。
去年以来,银保监会从制度层面持续推动健康险发展。2019年末,新版《健康保险管理办法》正式颁布,与原《办法》相比,新规突出了健康保险的保障属性,强化了消费者权益保护、强调健康保险专业化经营及风险管控等。今年4月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长期医疗保险产品费率调整有关问题的通知》,对长期医疗险的费率调整进行了更详细的规定。
与此同时,数据显示,健康险的保费增速逐年上升。2017年,保险全行业健康险保费收入为4389.46亿元,同比增长8.58%;2018年增至5448.13亿元,同比增长24.12%;2019年增至7066亿元,同比增速提升至29.7%。在人身险业务中的占比为22.80%,较2018年提升2.8个百分点,预计未来其占比还将进一步提升。
此外可以看出,近年来,健康险增速持续高于寿险、意外险。2019年,健康险增长29.7%,而寿险业务增长9.8%、意外险增长9.26%。今年前7个月,人身险公司健康险保费收入4488亿元,同比增长16.2%,增速不仅大幅超过保险行业规模保费增速(2.8%),也超过寿险(4.6%)、意外险(-5.8%)、投连险(-8%)等几大险种,更是远超万能险(-21.8%)。
值得注意的是,高增速的背后一方面得益于监管推出的支持政策,另一方面得益于健康医疗险产品(如“网红产品”百万医疗险)的创新满足了市场需求,弥补了医保体系收支的缺口。
2016年,一款百万医疗险号称行业颠覆者,突然横空出世,短短一年时间100多万消费者纷纷买单。据统计,截至2019年6月末,29家保险公司销售百万医疗险产品,累计承保4728万件,保费收入261亿元,投保人数4112万。百万医疗险已成为商业医疗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
健康险竞争加大,“社保型”保险或将发挥“鲶鱼”效应
虽然健康保险在近年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不能掩盖长期存在的严重的供需矛盾。目前市场上75%以上的产品为重大疾病保险和补偿型医疗保险,其中重疾险保障疾病大致相同且一般走的是高端路线,受众群体较小,而火爆一时的百万医疗作为补偿性医疗保险,其市场也日趋饱和,发展脚步开始出现疲软状态。
与此同时,伴随着一系列普惠政策的推出,“全民保”、“长期护理保险”等极具“社保性质”的保险产品开始问世,虽然目前这些产品还在推广验证阶段,但一旦这些社保性产品的模式走通,势必对当前市场上网红百万医疗险、一年期重疾险、防癌险等短期医疗险和商业长护险带来“致命”一击。
虽然与“百万医疗险”在保障功能上是重合的,但相比百万医疗险,“全民保”以更低的门槛和价格优势满足了社会低保障群体看病就医的刚性需求,进一步抬高了医疗险的杠杆,撬动用户最需要的保障(尤其是癌症住院的部分),在一个看似没有机会的饱和领域(近百款百万医疗),找到了新的突破。
一方面,分布在一二线城市的打拼族和低保群体,社保的保障程度难以覆盖,另一方面,矿工等高危人群和身体有一些小毛病或慢性病的人往往被苛刻和复杂的普通商业医疗险拒之门外。而这些群体往往是最需要保险保障的,“全民保”可以说为这一群体打开了一扇门。
此外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保险公司商业长护险投保和赔付年龄上线设置较低,难以满足老年人群的护理需求。于是有着“社保第六险”之称的长期护理险试点方案开启加速。今年5月6日,国家医保局网站正式发布了《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并公开征求意见。
新版《征求意见稿》对有关长护险制度的工作目标、基本政策、以及管理服务等方面做出了进一步明确,并明确长护险将作为继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项之后的第六个社保独立险种。
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开始试点运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截止目前,试点城市已经由15个扩大到了29个。
下沉市场、外资进入,寿险业由“黄金时代”转向“白银时代”
百万医疗给商业健康险打开了新市场,也让各路保险公司争得头破血流,但事实是保险公司并未尝到百万医疗的红利,反而一片狼藉。
此次“全民保”在下沉市场中对潜在客户进行二次营销转换的潜力再次吸引了众多保险公司,尤其是巨头公司入局,其中不乏和政府合作推广、和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巨头平台合作,而随之带来的同业竞争也成为当前较为突出的问题。
面对社保之外的群体和低保障家庭,全民保并没有足够的数据支撑精算定价,目前的低价也可能是保险公司价格战之下为换取市场份额所以盲目低价,未来的赔付其实存在诸多不确定,虽然免赔额定价相对较高,但保险公司面临的发病率风险依旧不小。
而保险公司作为商业机构,以盈利为目的,目前的做法似乎是为了拥有更多的下沉流量而牺牲短期利润。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9月25日,城市普惠险出现退出首例。“惠嘉保”产品下线。据悉,“惠嘉保”于2020年8月推出,上线至今仅月余。这场蜂拥而上的热度能维持多久似乎还有待时间和市场的验证。
可以看出,从曾经占据寿险公司半壁江山的万能险到火爆一时的百万医疗险再到如今的全民保,寿险行业正在进入“成熟”阶段。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自2019年年底,银保监会发布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中将外资人身险公司外方股比放宽至51%,并明确从今年起,合资寿险公司的外资比例可达100%,放开了外资入股险企的限制前后,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加速扩张。
2019年11月14日,安联集团宣布安联中国成为中国首家获批开业的外资独资保险控股公司。随后11月28日,中德安联湖北分公司在武汉开业,成为中德安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布局全国的第十家省级公司。
2020年伊始,友邦保险的“分改子”工程就提上了重要日程,成为我国首家外资独资寿险公司;同时,招商信诺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招商信诺资管)也已获批筹建,将成为我国第4家外资保险资管公司。
此外,外资寿险的保费收入增速较快。资料显示,2004年至2018年,外资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从84.34亿元增至2126.54亿元,市场份额占比从2.64%增至8.10%。
随着外资保费收入的加速增长,以及市场份额的提升,在巨大的蛋糕下,国内寿险行业正面临由“黄金时代”转向“白银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