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32载,铭记服务民生初心


1988年,中国平安乘着改革的东风诞生于招商蛇口,成立之初中国平安只有13名员工。经过32年的发展,中国平安在全球前十大保险金融集团中资产名列第一,收入和市值名列第二。在中国平安32年的征程中,一直坚持服务国计民生和实体经济,不管是“三村工程”,还是抗疫,中国平安一直默默坚持。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原本属于2020年的展望,面对疫情的滋扰,党和人民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首铿锵有力的抗疫之曲。此外,抗疫的成功也离不开万千企业的支持,尤其是金融企业纷纷减费让利实体经济,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此举充分展现了企业与国家经济的共荣。
2021年是“十四五”的元年,正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模。
而要完成这一五年规划,离不开国家与企业的勠力同心,企业的兴盛繁荣与国家富强相辅相成,只有将自身的发展融入到国家战略中,企业才能基业长青。
中国平安诞生于改革的试验田招商蛇口,早已融入到国家的战略蓝图中。无论是抗击疫情、扶贫、投身一带一路,还是践行“保险姓保”理念,中国平安无不遵循着“回馈社会、建设国家”的企业使命。
服务实体经济,集团展现平安力量
今年以来,中国平安勇担社会责任,响应“六稳”“六保”全力支持民营经济。
疫情之下,小微企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针对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平安银行增加对小微企业的投放并降低融资成本。
根据三季度财报,平安银行新增投放民营企业贷款客户占新增投放所有企业贷款客户达70%以上;2020年1月-9月,平安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发放额为1925.96亿元,同比增长14.0%;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477.2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6%,在贷款余额中的占比为9.6%。
在扶持小微企业的同时,中国平安还积极参与到扶贫项目中,其首创的“三村工程”经过近三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新冠肺炎发生时恰逢春节,中国平安第一时间关注到农村地区疫情隐患,将中国平安“三村工程”的村医扶贫项目升级,对基层医生发起了"健康守护——抗击新型肺炎乡村医生培训志愿服务行动"。
其实“三村工程”是2018年1月中国平安成立30周年之际,聚焦重点贫困地区的产业、健康、教育三大根源性致贫问题,打造面向“村官、村医、村教”三个方向的扶贫项目。
据悉,“三村工程”目前已经在全国21个省份落地,累计提供产业扶贫资金265.96亿元,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47036人,人均增收2500元。
此外,中国平安还将自身融入到“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大战略当中。
在设施联通方面,平安产险为海外工程和“走出去”企业提供一揽子保险产品,在全球七大洲100余个国家和地区承保工程险项目超过1000个。平安养老险已为“一带一路”建设项目提供近百亿融资。
在投资方面,平安人寿参与了由华泰资管发行的招商局系列债券投资计划,累计投资达50亿元;平安资管还成功发行了保险资产管理行业第一单股权投资计划——平安-京沪高铁股权投资计划,募集资金160亿元。
为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中国平安倾集团之力。过去几年,中国平安设立了1500亿元的基金,投入大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平安产险承保大湾区战略建设项目保额超过5000亿。
科技助力抗疫,赋能中小金融机构
作为一家以金融起家的公司,中国平安并未因自身的资金、先发优势而自满,反而通过上百亿科技投入来赋能金融。
2013-2016年,中国平安在基础科技上大力投入,探索“金融+科技”转型。2017年年度业绩发布会上,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心颖直言,中国平安未来十年科技方面至少投1000亿,把“金融+科技”打造成中国平安发展的新引擎。
而中国平安过去十年累计科研投入已达70亿美元,这种高投入也为平安科技板块带来平安好医生、平安壹账通、平安医保科技等多家独角兽。
此次疫情期间,中国平安的医疗科技大展拳脚,通过借助科技优势在“互联网医疗”方面对疫情防控及缓解医疗压力做出突出贡献。
为避免疫区市民在紧急时期难以问诊,平安好医生、平安人寿、平安智慧城市、平安医保科技等以大健康为主的多家子公司推出AskBob线上问诊、线上阅CT片、疫情动态等智慧医疗服务。
疫情期间,平安好医生平台累计访问人次达11.1亿,APP新注册用户量增长10倍,APP新增用户日均问诊量是平时的9倍。
此外,平安好医生迅速与56个省、市、地区政府的相关机构展开合作,提供新冠肺炎24小时在线问诊服务,极大的缓解了医疗压力。
除了运用科技技术解决传统医疗“痛点”,中国平安还着力探索利用科技手段解决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难题,从赋能自身金融出发,逐步成为整个行业的金融科技的“提供者”、“输出方”。
针对广大中小微企业及普惠金融人群,平安普惠解决小微人群从0到1的信贷可获得性难题,在业内率先应用AI视频面审,大幅降低了风控成本。
陆金所控股也明确"金融科技公司"战略定位,通过科技赋能,以2F2C方式,帮大众更好理财;以2F2B赋能中小金融机构,帮企业融资,进一步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平安的科技体现不仅在地面上,还将目光瞄向宇宙。
2020年12月22日12时37分,由平安银行定制,国电高科研发的首颗金融界物联网卫星“平安1号”(天启星座08星)发射成功。
“平安1号”的成功发射,是平安银行布局天基物联网,进一步部署星云物联网平台迈出重要的一步。通过API和SaaS封装等技术支持开放银行理念落地,全面实践数字银行和生态银行理念,提升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回归本源:秉承“保险姓保”的经营理念
诚然,科技正在中国平安体系内发挥重要作用,但科技的载体是金融。中国平安是第一家诞生于招商蛇口的保险公司,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保险集团之一,“保险姓保”一直是监管的导向,中国平安时刻践行该理念,并将其注入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之中。
近年来,中国平安淡化开门红,重视保障型保险,这点可以从新业务价值率的不断提高看出。2016-2019年,中国平安的新业务价值率分别为37.4%、39.3%、43.7%、47.6%。
新业务价值率的不断提高得益于加大保障型产品的销售。而中国平安的改革便是为了持续提升新业务价值率。
在坚持保险姓保的经营理念背后是公司30多年的健康治理。经过30多年的实践发展,中国平安形成了清晰的公司治理架构,规范的运作流程以及以价值创造为主的董事会文化,确保了公司长期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中国平安积极开展风险防范与管理工作,构建了“251风控体系”,倡导“守法+1”的文化,积极运用AI手段,提升防范风险的能力。
此外,中国平安已经把ESG的核心理论和标准全面融入企业治理中,建立了从集团董事会、集团执行委员会、集团ESG办公室最后到专业子公司的四层ESG治理体系,明确各层级权责,从上至下落实ESG理念和战略。
在ESG组织管理体系的推动下,公司不断完善ESG政策制度体系,并与公司风险管理体系进行融合。
32载波澜壮阔,新征程催人奋进。回望“十三五”,迈向“十四五”, 中国平安将坚持服务民生、服务实体的初心,奋力谱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