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市暴涨46%,叮咚买菜“最后一公里”战略见效了?


疫情以来剧增的市场需求为“线上菜市场”的发展按下了加速键。在美上市的叮咚买菜迎来“高光时刻”,截止6日叮咚买菜逆市大涨近46.0%。在此之前叮咚买菜已连续亏损多年,其前置仓模式也饱受争议。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叮咚买菜上海地区已于去年12月份实现整体盈利。
4月6日美股三大指数集体收跌,道指跌0.8%,标普500指数跌1.25%,纳指跌2.26%,热门中概股也普遍下滑。不过生鲜电商股却逆市走强,其中叮咚买菜大涨近46.0%。
进入3月以来全国疫情开始了一轮散状爆发。随着疫情的影响,用户对生鲜商品的需求开始爆增,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网上买菜配送也成了老百姓的首选。
与传统其它生鲜电商不同的是,作为新型供应链公司叮咚买菜采用了“前置仓模式”,并喊出了“最快29分钟”的口号。值得注意的是,前置仓模式会将作为商品的仓储地域选择在靠近居民区的位置,借此完成“最后一公里”的配送。
其总部中央大仓只需要给这些“前置仓”进行供货,优势就是没有中间环节,能够降低存储损耗,传统生鲜电商终端损耗大概超过10%,而叮咚买菜只有2%左右。
事实上,叮咚买菜长久以来布局的前置仓模式在疫情期间发挥了较大效用。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大仓的供货产能较本轮疫情前大幅提升超50%。其中,重点民生保障商品比如蔬菜、肉蛋奶等供应量几乎翻倍增长。
在此之前,叮咚买菜不遗余力的发展“前置仓模式”。截至2021年12月31日,叮咚买菜的前置仓数量约1400个,面积约50万平方米;租赁了约60个城市分选中心,面积超过40万平方米。
不过,“前置仓模式”也饱受争议,叮咚买菜履约成本居高不下,截止四季度叮咚买菜在履约成本上共花费了17.9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包括仓储租金、人力工资等方面的开销。按照履约数1亿单来计算,叮咚买菜每派送一单,便需要自淘17.9元的成本费。
根据叮咚买菜此前发布的招股书显示,2019至2021年一季度,叮咚买菜仍在持续亏损,2019年净亏损18.7亿;2020年净亏损31.77亿元,同比扩大69.6%;2021年一季度净亏损13.85亿元,同比扩大466.4%。
对此,叮咚买菜创始人兼CEO梁昌霖认为,用户的复购率和口碑才是王道,“前置仓模式摆脱了对线下流量的依赖,不需要去装修、去各种花式营造氛围,去繁存精,直击购物本质,把好品质的商品直接送到家。”
今年的2月,叮咚买菜发布了截至2021年12月31日的第四季度业绩报告。数据显示,叮咚买菜第四季度实现营收54.8亿元,同比去年同期增长72.0%。2021年营收为201.2亿元,同比增长77.5%。
与此同时,叮咚买菜宣布,其上海地区于12月份实现整体盈利,整个长三角地区于该季度实现UE翻正(unit ecnomics,单位经济模型)翻正,整体亏损率得到大幅优化。叮咚买菜也在试图开拓第二曲线,相继推出叮咚王牌菜、叮咚大满冠、拳击虾、保萝工坊、良芯匠人等共计20余个自有品牌。
就在本月初,上海银行又与叮咚买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通过“上行e链”在线供应链金融平台,放款近5亿元加大对叮咚买菜的中小供应商金融支持。目前叮咚买菜已成立了一支跨部门保供专项组,其供应商可在上海银行“上行e链”平台上在线发起业务申请、合同签约、放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