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首富虞仁荣“坐镇”最牛次新股新恒汇


A股市场对于次新股往往较为青睐,新恒汇也不例外。数据显示,新恒汇年内累计涨幅已经接近570%,而其上涨的背后离不开众多资金,尤其是机构资金的“助推”。需要注意的是,今年颇为风光的新恒汇还是虞仁荣的第二家上市公司,此前其已经拥有豪威集团实控权。
新恒汇成为了2025年A股市场上的明星次新股。
截至8月6日,新恒汇报收85.3元,以12.8元发行价为基准计算,年内该股累计上涨超566%,涨幅高居次新股板块第三位。
事实上,凭借着流通盘优势,A股向来就有炒作次新股的传统。但与以往略显不同的是,新恒汇的上涨并非散户资金和纯游资主导;相反,近期该股龙虎榜中现身的买方营业部多数以机构席位为主,“正规军”参与的性质浓厚。
资料显示,新恒汇是一家集芯片封装材料相关的上市公司,主要业务包括智能卡业务、蚀刻引线框架业务以及物联网eSIM芯片封测业务。具体来看,其客户包含恒宝股份、楚天龙、东信和平等被二级市场视作稳定币概念的相关公司,同时其涉及的eSIM领域在最近也有一些产业层面消息催化。
透视股权结构发现,两位清华大学校友虞仁荣、任志军为公司实控人。其中,虞仁荣被称作“芯片首富”,他还坐拥另一芯片领域上市公司——豪威集团,也就是更名前的韦尔股份。
新恒汇成最牛次新股之一
8月6日收盘,新恒汇报85.3元,总市值达204.3亿元。放眼年内,公司股价相较12.8元发行价上涨566.41%,涨幅位列次新股板块第三位,仅次于星图测控、广信科技。
进一步来看,新恒汇的上涨主要分为两个阶段。自6月20日上市后的四个交易日,公司股价先是一度涨至71.88元,收于56.36元;紧接着,在震荡十余个交易日后,公司股价又从7月15日不足50元的位置一路涨至当前,最高触及93.88元。
数据显示,新恒汇从登陆A股以来已经成为了龙虎榜的“熟客”,累计上榜已接近十次。再进一步从中观测发现,公司股价实则受到了不同属性的资金“接力”交易。
具体来看,“拉萨天团”为首的散户投资者在上市首日频繁买入后,便很少出现在新恒汇买入前五营业部席位中,取而代之地则是少部分游资及大批量机构。譬如,“敢死队”“消闲派”“T王”曾于6月30日至8月4日期间有过大额进出,在7月2日至8月6日,机构专用席位基本可以占据该股龙虎榜买入前五营业部之中的三至四席。
那么,新恒汇何以获得机构们青睐?
资料显示,新恒汇主要业务包括智能卡业务、蚀刻引线框架业务以及物联网eSIM芯片封测业务,属于芯片封装类企业。
目前,新恒汇的智能卡业务和物联网eSIM业务部分产品可应用于金融领域,而物联网eSIM芯片封测业务处于业务拓展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新恒汇也曾表示没有布局稳定币业务。不过根据招股书内容,公司客户包含恒宝股份、楚天龙、东信和平等被二级市场视作稳定币概念的相关公司。
另一方面,中国联通已经于7月上线手机eSIM办理服务,而也有媒体报道称,华为与苹果或抢夺国内eSIM手机商用“首发”。因此,这也进一步催生了新恒汇的关注度。
着眼业绩,新恒汇2022年到2024年营业收入从6.84亿元增长至8.42亿元,年复合增速10.97%,扣非净利润从1.04亿元增长至1.73亿元。不过,在2025年一季度,公司营收较去年同期增长24.71%至2.41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上升9.48%至4924.13万元。
虞仁荣置身其后
新恒汇属于芯片业内大佬虞仁荣。
股权结构显示,新恒汇实际控制人为虞仁荣、任志军,两人直接和间接持有公司股份比例合计为51.25%。
其中,虞仁荣直接持有新恒汇31.41%股份,通过冯源绘芯间接持有公司0.53%的股份,合计持有公司31.94%股份。按照当前新恒汇204亿元左右市值计算,虞仁荣通过直接间接握有的持股市值已经达65亿元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新恒汇实则是虞仁荣中途介入获得实控权的公司。
回溯历史,2017年受山东淄博“担保圈”问题影响,由陈同胜实际控制的恒汇电子和凯胜电子均陷入债务危机。随即,陈同胜计划通过通过重组的方式,以求解决两家公司的经营困境。
据悉,当时虞仁荣、任志军、上海矽澎与陈同胜、恒汇电子、凯胜电子共同达成协议,敲定了恒汇电子、凯胜电子重组成立新恒汇有限的方案。
具体而言,恒汇电子、陈同强、淄博志林堂共同出资设立新恒汇有限,由恒汇电子持股90.29%,陈同强持股5.83%,淄博志林堂持股3.88%。新恒汇有限设立时控股股东为恒汇电子,实际控制人为陈同胜。
2018年1月,虞仁荣、任志军、上海矽澎以4.65亿元受让恒汇电子持有的新恒汇有限90.29%股权;至此,虞仁荣、任志军正式成为新恒汇有限的“新主”,两者彼时分别持股45.15%、22.57%。
而更有意思的是,身为实控人之一的任志军在拥有新恒汇控制权之时,还辞去了紫光国微高管的职位。并且,虞仁荣实则是任志军受邀加入参与新恒汇有限收购的。
据了解,任志军曾主导紫光同芯收购恒汇电子的相关尽职调查工作,由此萌生了参与恒汇电子重组,即后来投资新恒汇的事宜。但由于缺少相应资金,任志军非常需要当时已经是上市公司实控人的虞仁荣;最后,任志军受让股权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虞仁荣提供的借款,数额达1.16亿元,借款利率为 12%/年(单利),最晚还款日为2029年1月25日。
时间来到2020年,新恒汇有限正式整体变更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经过些许坎坷后,新恒汇终于在今年过关IPO。
至此,一个“双赢局面”就此诞生:新恒汇的上市预示着任志军当初的投资如愿成功,未来其还可以通过抛售股份轻松偿还尚欠虞仁荣的资金,而虞仁荣也顺利收获第二家上市平台。
“芯片首富”迎顺风局
虞仁荣是一位在创业浪潮中发家的人,成功完成了从国企员工到芯片界大佬的蜕变。
回顾上世纪九十年代,彼时经商之风席卷社会各界。那时,虞仁荣先是从浪潮集团跳槽至一家电子元器件分销公司任职销售经理,后来又进一步创办了北京华清昌科贸有限公司。
2007年,虞仁荣的生意更进一步,韦尔股份前身韦尔半导体在那一年成立,公司起步业务为半导体分销。之后数年间,韦尔股份收购了香港华清、北京京鸿志、北京泰合志恒、无锡中普微,并新设一系列子公司,通过内生并购实现发展,并于2017年5月顺利登陆上交所。
而坐拥上市公司没多久,虞仁荣便很快主导起了韦尔股份的一次重大并购,收购对象是北京豪威。最终,韦尔股份成功以135亿股份支付对价加上16.87亿现金完成一桩“蛇吞象”交易,由此跻身CIS巨头行列。
有了豪威科技加持后,虞仁荣进一步结合公司原有分销资源进行整合,最终韦尔股份的成长性得以体现。
2021年,韦尔股份扣非净利润达到40亿元,公司市值接近3000亿元。借此,虞仁荣收获百亿身价登上福布斯榜,并拥有了外界赋予的“芯片首富”之称。
后来,2022年及2023年的韦尔股份受半导体下行周期影响,市值快速缩水至不足800亿元,虞仁荣一度开始面临阶段性压力。好在,多年扩张之下,公司业务涉猎范围更为全面,随着CIS新品持续导入各系列机型以及车载相关产品的爆发,其率先于半导体行业迎来业绩复苏。
统计显示,2024年,韦尔股份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30.6亿元,同比增长2114.7%,2025年上半年,公司预计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8.78亿元至20.18亿元,同比上升36.89%-47.09%。
而伴随着韦尔股份业绩回暖,虞仁荣也进一步率领公司做出更多进攻性质的举动。目前,为突出主业及品牌,韦尔股份不久前已经更名为豪威集团;与此同时,公司也向港股IPO发起冲刺,进一步扩大海外业务版图的意图越发明显。
往后看,“芯片首富”的顺风局将维持多久,将成为外界主要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