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周期下,宁波银行正悄然“筑堤”


在当前银行业普遍面临增长放缓、息差收窄的背景下,如何实现“有质量的增长”成为关键命题。宁波银行凭借其独特的差异化战略和扎实的风控体系,不仅在复杂环境中实现业绩稳健增长,更以持续高分红和数字化转型,悄然筑起一道坚实的价值护城河。
回顾近两年银行业的发展,在信贷增速放缓、净息差持续收窄、中间业务收入承压等多重挑战下,行业整体面临的压力显而易见。
作为城商行“龙头”之一,宁波银行始终坚持“大银行做不好、小银行做不了”的差异化经营策略,通过持续提升服务质效、深化数字化转型、完善风险管理体系,该行实现了经营业绩的稳健增长,进一步夯实了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8月29日晚间,宁波银行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期中答卷”。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该行实现营业收入371.60亿元,同比增长7.91%;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7.72亿元,同比增长8.23%。
在资产规模方面,截至2025年6月末,宁波银行资产总额达3.4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04%。其中,贷款及垫款总额1.6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3.36%。资产规模的稳步提升,为实体经济注入了持续稳定的金融“活水”。
在推动业务发展的同时,宁波银行始终将资产质量管控置于核心位置。报告期末,该行不良贷款率保持在0.76%,与上一季度持平;拨备覆盖率达374.16%,环比提升3.62个百分点,体现出扎实有效的风险管理和稳定的资产质量。
为回馈广大股东的信任与支持,宁波银行还推出了积极的分红政策。2025年,该行首次宣布中期分红计划: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3元,现金分红总额达19.81亿元。
业绩韧性生长
银行业作为典型的顺周期行业,其发展态势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
过去十多年中,中国银行业普遍遵循“规模导向”和“速度优先”的增长逻辑,依托信贷快速扩张和网点下沉等方式,实现了资产规模的迅速积累。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传统粗放型增长模式的边际效益逐步减弱。叠加宏观经济增速换挡与金融监管趋严等多重因素,银行业正站在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经营”的战略转折点。
在此背景下,如何在增速放缓的环境中实现“有质量的增长”?宁波银行通过积极挖掘新市场、调整资产结构、推动发展方式转型,以“提质”替代单纯“扩量”,实现了对周期的稳健穿越。
事实上,该行的战略定力已在近期业绩中得到印证。据2025年半年报披露,截至报告期末,宁波银行资产总额达3.4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04%;其中贷款及垫款总额1.6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3.36%。
结构优化方面,宁波银行主动将信贷资源倾斜至国家重点支持领域,构建出清晰的服务实体经济路径,推动金融“活水”精准灌溉经济“毛细血管”。
例如,在普惠金融方面,截至6月末,该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143.43亿元,服务客户数23.44万户。仅2025年上半年,“小微贷”产品就为超过2万家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超380亿元。
此外,在绿色金融方面,宁波银行持续加大对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投入。截至6月末,绿色贷款余额688.14亿元,较年初增加182.70亿元;累计发放碳减排贷款15.9亿元。
通过深化普惠金融和布局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宁波银行为自身发展注入新动能。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该行实现营业收入371.60亿元,同比增长7.91%;实现归母净利润147.72亿元,同比增长8.23%。
在保持规模与效益稳健增长的同时,宁波银行始终将资产质量作为生命线,坚持“经营银行就是经营风险”的理念,不断强化风控措施、坚守风险底线。
截至报告期末,该行不良贷款率保持在0.76%,与上季度持平;拨备覆盖率达374.16%,环比提升3.62个百分点。这两项指标不仅远优于监管要求,在行业中也处于领先水平。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2025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为1.49%,平均拨备覆盖率为211.97%。
拉长时间线看,自2007年上市以来,宁波银行不良贷款率已连续18年控制在1%以内,持续稳定的资产质量为其业务拓展与可持续经营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市后累计派现377亿
宁波银行在资本市场的价值,既反映在其经营基本面的稳健增长上,也体现在对股东“真金白银”的回报之中。
2024年4月,国务院印发的新“国九条”明确提出应强化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监管。同年11月,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鼓励上市公司董事会根据企业发展阶段和实际经营情况,制定并披露中长期分红规划,增加分红频次、优化分红节奏,合理提高分红水平。
在这一政策背景下,持续稳健的现金分红正逐渐成为衡量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重要标尺。
为更好地回馈股东、共享发展成果,宁波银行积极响应政策要求,进一步提升分红水平和频率。2025年,该行首次宣布中期分红计划,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3元,派现总额达19.81亿元。
若加上2025年7月发放的2024年度现金分红,宁波银行2025年全年累计派现总额将达79.24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充分彰显了其强大的现金流实力和回报股东的诚意。
宁波银行的高分红策略并非偶然,而是其自上市以来一直坚持的稳健分红传统的延续。
纵观上市以来的表现,该行在分红方面始终保持连贯且逐步提升的态势。数据显示,2007年至2023年,宁波银行累计现金分红总额约298.61亿元。
从演变趋势看,2007至2012年,年度分红金额保持在5亿元至7.21亿元;2013年起突破10亿元;2017年后站上20亿元;2021年以来持续超过30亿元,2023年达到39.62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计入2024年度19.81亿元的分红后,宁波银行上市以来累计普通股现金分红总额已达377.85亿元。这一数字超过了该行历年通过IPO、定向增发和配股等股权融资所筹集的资金总额315.22亿元。
这意味着,宁波银行真正实现了对股东的净回馈,体现出“取自市场、回报市场”的负责任形象。
除了积极回报股东,宁波银行始终践行“源于社会,回报社会”的理念,通过慈善捐款、捐资助学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切实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上半年,该行持续开展“慈善一日捐”等公益活动,总行及多家分行积极行动,捐款覆盖宁波、苏州、上海、嘉兴、丽水、金华等多个地区。例如,总行向宁波市慈善总会捐款49万元,苏州分行向姑苏区慈善基金会捐款30万元。
此外,宁波银行还积极参与助学、环保、医疗、助老等多类公益行动,切实帮助困难群体,传递品牌温度,彰显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看不见的护城河
市场在评估银行时,往往更关注财务指标,却容易忽视其背后的科技实力。
2025年,中国银行业迎来全面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年,科技不再是辅助工具,而是驱动行业变革的核心引擎。
宁波银行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以“融合创新、转型升级”为战略方向,借助金融科技提升服务质效,通过数字化服务模式增强对实体经济的赋能能力。
例如,针对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宁波银行创新推出“快审快贷”模型。该模型整合税务、工商、司法、征信等外部数据及行内数据,运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精准的客户筛选与风险定价体系。
小微企业主通过线上渠道提交申请,系统可自动完成审批与额度测算,实现“秒级审批、分钟级放款”,极大提升了融资效率。
这套数字化融资服务体系不仅缩短了贷款流程,还通过精准风控降低了银行的风险成本,使银行能够以更合理的利率服务更多优质小微企业,形成良性循环。
此外,在企业服务方面,宁波银行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紧跟市场需求,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端到端的综合解决方案。
具体来看,上半年,该行焕新升级了“鲲鹏司库”“五管二宝”等多款产品。其中,鲲鹏司库2.0升级为“咨询全方位+业务全覆盖+风险全管控+海外全连接+系统全开放+使用全陪伴”的“六全”服务体系。
财资大管家2025版则升级为“8个易用模块+4大应用平台+N项金融科技保障”的服务架构,助力企业实现数字化管理。数字人力3.0则致力于打造人力资源数字化管理系统,通过精准施策,帮助管理者清晰决策、提升人效与财务效率,为客户持续创造价值。
总体来看,宁波银行通过持续提升服务质效、深化数字化转型、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不仅在当前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也为其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望未来,随着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这家深耕本土、放眼全局的金融机构,有望在服务实体经济的新征程中,不断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