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虹嘉“押中”千亿芯原股份


在ASIC定制需求大爆发等一众因素加持下,芯原股份成为了2025年的算力“明星股”,市值逼近千亿。伴随着股价持续上涨,曾经因投资海康威视而名声大振的资本大佬龚虹嘉也再次赚得盆满钵满。
芯原股份迈入“千亿”市值俱乐部。
9月26日,芯原股份总市值高达994亿元,自“924”行情至今累计涨幅超过660%。强势的股价,也让不少股东享受到了“资本盛宴”。
据悉,芯原股份第三大股东为富策控股,由龚虹嘉间接全资拥有。按照富策控股当前持有的3445.43万股计算,其最新持股市值约65.16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龚虹嘉携富策控股最早于2018年左右便“入局”芯原股份,而富策控股所付出的成本不过仅两笔一千万美元左右以及一笔三千多万人民币级别的款项。
龚虹嘉再“吃肉”
即便近期有所冲高回落,但芯原股份依然是本轮牛市中最为耀眼的科创板标的之一。
截至9月26日收盘,芯原股份报189.11元,总市值994.2亿元。而从去年“924”行情以来,该股累计涨幅已经高达660%以上。
如此强势的表现,无疑让公司背后的投资者获益丰厚。
目前,除去国资背景股东外,芯原股份第四、第五大股东分别为共青城时兴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嘉兴海橙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两者分别均与兴橙资本关联。
此外,芯原股份第三大股东为富策控股,穿透股权结构来看,这是一家于2014年10月15日在香港注册成立的投资控股公司,由资本界“大咖”龚虹嘉间接全资拥有。
龚虹嘉对于芯原股份可谓“长情”。据其本人描述,2017年至2018年时,芯原股份从准备赴美上市转为筹备科创板上市,彼时有众多投资人都要撤资赎回,但他全部都接了下来。
芯原股份招股书显示,2018年9月,公司前身芯原有限、VeriSilicon Limited(现第一大股东)与22家下翻股东或其关联方签署增资协议,这22家股东将其对VeriSilicon Limited的持股转为其对芯原有限的持股,合计认缴1269.7万美元注册资本,合计增资金额为6547.54万美元。
这其中,龚虹嘉的富策控股花费最多,共认缴298.51万美元出资额,增资金额为1561.74万美元。
此后,龚虹嘉继续加码芯原股份。2018年10月,为解决芯原股份重组及未来发展的资金需求,富策控股参与了公司新一轮的股权融资,以985.3万美元认缴出资1431.2万美元;2018年12月,富策控股再度花费3244.11万元参与公司融资。
最终,到芯原股份2020年8月上市之时,富策控股共持股4183.56万股,按照发行首日148元收盘价计算,其持股市值已经高达61.91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龚虹嘉在此后对芯原股份也有过小幅减持。2023年8月,富策控股以55.1元/股的价格询价转让263.14万股,套现1.45亿元;今年8月,富策控股再以105.21元/股的价格询价转让474.99万股,套现约5亿元。
现如今,富策控股尚持有公司3445.43万股股份,到9月26日持股市值约65.16亿元,依然远高于入股成本。
何以千亿市值?
芯原股份在经营模式方面与公众认知中的芯片公司略有不同。
资料显示,芯原股份主要是依托自主半导体IP(注:IP是指已验证的、可重复利用的、具有某种确定功能的集成电路模块),为客户提供芯片定制服务和半导体IP授权服务。当前,公司共手握六类处理器IP以及1600多个数模混合IP和射频IP。
常规情况下,芯片设计公司主要以设计并销售自有品牌芯片产品开展业务运营。而芯原股份并无自有品牌的芯片产品,不用负责芯片产品销售,相反是通过芯片定制技术和半导体IP技术进行芯片定制服务和半导体IP授权服务给客户。
因此,芯原股份实则可以被理解为是为芯片开发的“卖铲人”。
着眼业绩层面,身为“铲子股”的芯原股份近年来仍处亏损。2023年、2024年,公司扣非净利润分别录得-3.181亿元、-6.434亿元,同比减少2493.19%、102.29%。
2025年上半年,芯原股份实现营收9.74亿元,同比小幅增长4.49%,但扣非净利润仍亏损3.58亿元,同比降低17.58%。
那么,市场又为何予以芯原股份接近千亿市值定价?
事实上,外界对于芯原股份麾下芯片定制板块中的芯片量产业务有较高期许。譬如,申万宏源就在研报中预测,公司芯片量产业务营收在2025年到2027年分别为10亿元、40亿元、60亿元。
进一步看,公司芯片量产业务的“空间感”主要依托ASIC定制市场景气加持。
放眼全球,近期谷歌开始持续迭代其自研TPU用于大模型推理,亚马逊推出Trainium芯片以用来优化训练性能,Meta、微软也在加快布局自有AI芯片体系;而在国内,国内互联网厂商AI资本开支也在“井喷”。叠加影响之下,全球范围内ASIC定制需求有望快速增长。
Marvell预计,2028年定制芯片市场规模将达到940亿美元,2023-2028年年复合增值率高达35%。另根据博通估算,2027年定制化AI芯片市场规模可达600-900亿美元。
据芯原股份中报披露,2025年上半年芯片量产业务新签订单6.65亿元,其中第二季度新签订单近4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芯原股份也并非只靠芯片量产这一细分业务支撑订单。
2025年第二季度,作为芯片定制另一分支的芯片设计业务新签订单金额超7亿元,同比提升超350%。
综合芯原股份描述,到2025年二季度末,公司共有30.25亿元在手订单,芯片定制在手订单占比近90%,一年内转化比例约为81%。
此外,在2025年7月1日至2025年9月11日期间,芯原股份再新签订单12.05亿元,较去年第三季度全期增长85.88%,AI算力相关的订单占比约64%。
这也意味着,未来几年,芯原股份将能保持高速增长,盈利是迟早的事情。
芯原股份背后的戴伟民
芯原股份除了有资本大佬龚虹嘉作为股东之外,公司的创始人戴伟民来头同样不小。
回顾上个世纪,戴伟民先是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就读电子计算工程学博士,随后取得学位后赴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并取得终身教授一职。
在任教期间,戴伟民还开始创业;1995年其创办了Ultima,五年后该公司与BTA(美国伯克利技术公司)合并为Celestry。而同样是在2000年,回国参与产业研讨会的戴伟民“嗅”到了机遇,随即辞去终身教授职位,回国创办了芯原股份。
有意思的是,戴伟民的创业也并非“孤立现象”,因为其整个家族的轨迹皆是如此。
据悉,中国芯片界素有“戴氏三兄妹”之称。其中,戴伟民为大哥,二哥为戴伟进,三妹则是戴伟立,三人均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资料显示,戴伟立与丈夫于1995年创办Marvell,戴伟进则在1996年联合创立Silicon Perspective,2001年被Cadence以5亿美元收购。2007年,戴伟进再度创立GPU IP企业美国图芯,2016年该企业被芯原股份收购后加入公司管理层任职。
目前,身为芯原股份缔造者的戴伟民也担任着公司董事长职位;不过,公司目前不存在控股股东或实控人。
据芯原股份8月28日公告,戴伟民与公司第一大股东VeriSilicon Limited为一致行动人关系,戴伟民合计持有874.25万股,持股比例为1.663%。
事实上,在戴伟民掌舵下,芯原股份不仅因芯片定制板块而受到关注,其还“顶”着国内第一、全球第八半导体IP授权服务提供商的头衔。
只不过,当下的半导体IP授权服务赛道仍被海外主导。整个2024年,全球半导体设计IP规模85亿美元,四大厂商ARM、Synopsys、Cadence、Alphawave占比75%,国内自给率不足10%。
因此,戴伟民也身肩着率领芯原股份进一步实现国产替代的重任。而此番情形下,公司同步开启了扩张之路。
9月11日,芯原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购买芯来科技 97.0070%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本次交易完成后,芯来科技将成为全资子公司。
根据公告,芯来科技是中国本土首批RISC-V CPU IP提供商之一。芯原股份表示,此次交易将完善芯原核心处理器IP+CPU IP的全栈式异构计算版图,也将强化公司AI ASIC的设计灵活度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