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兰微借国资“杠杆”,布200亿芯片“棋局”


继2024年的8英寸SiC功率器件芯片项目后,近日士兰微又一次联合厦门半导体、新翼科技两大国资背景企业,发起200亿元高端模拟集成电路芯片项目。而这两次项目背后,将士兰微的“杠杆”计谋体现得淋漓尽致。
士兰微再度扩产。
10月19日,士兰微发布公告称,公司与全资子公司厦门士兰微电子计划与厦门半导体、新翼科技共同向子公司士兰集华增资51亿元,其中公司和厦门士兰微合计出资15亿元。
公告显示,士兰集华是“12英寸高端模拟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生产线项目”的实施主体,也是项目公司。该项目总计规划投资200亿元,分两期进行,达产后将合计实现年产能为54万片。
士兰微表示,此次增资完成后,其对士兰集华的持股比例将由100%降低至29.55%,不再把士兰集华纳入合并报表范围。一期项目资本金全部到位后,公司持股士兰集华的比例将为25.12%,而厦门半导体、新翼科技持有士兰集华股权将为24.96%、34.94%。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4年,士兰微也曾和国资背景的厦门半导体、新翼科技展开共计120亿元的“8英寸SiC功率器件芯片制造生产线项目”,同样也是将当时项目公司的——士兰集宏大部分股权渡让给厦门半导体、新翼科技。
对比两次合作,虽说士兰微“牺牲”了项目公司股权,但这对其来说算不上“被动”。
首先,两次项目投资规模庞大,士兰微独自投资存在风险,与国资联手无疑可以分摊风险并保障项目进行。其次,两家项目公司的董事会人员多数来自士兰微,故公司对项目仍能掌握话语权。另外,士兰微最终也将在未来受让厦门半导体、新翼科技对项目公司的多数持股。
总投资200亿的芯片项目
10月20日,士兰微盘中一度触及涨停,最终报收32.53元,上涨8.65%,总市值达541.32亿元。
消息面上,士兰微于10月19日发布公告称,公司及全资子公司厦门士兰微拟与厦门半导体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后称“厦门半导体”)、厦门新翼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后称“新翼科技”)共同签署《12英寸高端模拟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生产线项目之投资合作协议》,并共同向子公司士兰集华增资51亿元。
根据公告,在士兰集华获得51亿元增资中,士兰微和厦门士兰微合计认缴15亿元,而厦门半导体、新翼科技分别认缴15亿元、21亿元。
据了解,士兰集华是“12英寸高端模拟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生产线项目”的实施主体和项目公司,成立于2025年6月,由于处于项目前期筹备阶段,尚未产生营业收入。
目前,士兰集华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全部由士兰微以货币方式出资。
在51亿元增资完成后,士兰集华的注册资本将增加至51.1亿元,厦门半导体、新翼科技将获得士兰集华29.35%、41.1%股权。士兰微对士兰集华的持股比例将由100%降低至29.55%,且不再把士兰集华纳入合并报表范围,而是按照权益法核算对士兰集华的投资。
士兰微还在公告中说明,一期项目资本金全部到位后,厦门半导体、新翼科技持有士兰集华股权将为24.96%、34.94%,公司持股士兰集华的比例将为25.12%。
据悉,以士兰集华为主体的“12英寸高端模拟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生产线项目”规划总投资200亿元,分两期各100亿元实施。其中,士兰集华一期项目资本金为60.1亿元,除去士兰集华总计51.1亿元注册资本外,剩余9亿元项目资本金还会由后续共同引进的相关其他投资方认缴出资,对应占据士兰集华14.98%股权。
按照规划,“12英寸高端模拟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生产线项目”规划产能4.5万片/月,折合年产54万片,包括一期项目建成后形成月产能2万片以及二期项目建成后新增月产能2.5万片。
士兰微表示,各方力争一期项目于2025年四季度拿地、年底前开工建设,完成厂房建设及设备安装调试后于2027年四季度初步通线并投产,2030年达产。
资料显示,目前国内模拟芯片市场国产化率偏低,国产替代空间较大。士兰微称,如本次投资事项顺利实施,将有利于充分发挥公司在设计制造一体化模式(IDM)长期积累的独特优势,有利于加快完善公司在高端模拟集成电路芯片领域的战略布局等。
借国资“杠杆”
就在一年半之前,士兰微与厦门半导体、新翼科技也有过合作,只不过不是模拟芯片,而是在功率器件领域。
2024年5月21日,士兰微公告称,拟与厦门半导体、新翼科技共同向子公司也是项目公司的士兰集宏增资41.5亿元,并签署《8英寸SiC功率器件芯片制造生产线项目之投资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士兰集宏为主体的“8英寸SiC功率器件芯片制造生产线项目”分两期建设,项目一期投资规模约70亿元,二期投资规模约50亿元,共计120亿元。建设完成后,将形成8英寸碳化硅功率器件芯片月产6万片的生产能力。
进一步看,士兰集宏的注册资本由0.6亿元增加至42.1亿元,士兰微认缴了士兰集宏增资41.5亿元增资中的10亿元,厦门半导体认缴10亿元,新翼科技认缴21.5亿元。
由此,在增资后士兰微、厦门半导体、新翼科技三方持股士兰集宏比例分别为25.18%、23.75%、51.07%,士兰微不再将士兰集宏纳入合并报表范围,按照权益法核算对其的投资。
对比这两次合作来看,虽然建设的产线属于半导体领域不同细分,但可以说士兰微运用了类似的手法,都是让厦门半导体、新翼科技获得了较多股权。
而从厦门半导体、新翼科技背景来看,两者均属于厦门国资。因此,士兰微这一渡让之举的背后或旨助推项目安稳推进,并分摊自身风险。
虽然士兰微在股权层面做出了“牺牲”,但在管理上有较大的决策权。
在2024年“8英寸SiC功率器件芯片制造生产线项目”合作协议中,士兰集宏董事会由7名董事组成,包括厦门半导体、新翼科技两方提名的3位董事,士兰微提名的4位董事。
而此次士兰集华所设立的董事会也是由7名董事组成。同样,厦门半导体、新翼科技一共提名3位,士兰微提名4名。
与此同时,士兰微在“8英寸SiC功率器件芯片制造生产线项目”和“12英寸高端模拟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生产线项目”投资合作协议中也都提到,在约定时间内,公司应且厦门半导体、新翼科技两方面同意按照顺序要求,受让厦门半导体、新翼科技所持项目公司部分股权。
具体来看,当项目公司产线正式投产产出后7年内或达到盈亏平衡起1年内,士兰微所持项目公司的股权比例不低于51%。在此基础上的3年内且最迟不超过受让时点到达后5年内,士兰微所持前述两大项目公司的股权比例将为75%、70%-75%。
也就是说,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士兰集华和士兰集宏大多数股权仍会回归公司。
士兰微的“扩张基因”
两次联手厦门国资,反映出当下的士兰微扩张意愿强烈。
回溯历史,士兰微曾在近年发起数次定增,而不断的融资也从侧面展现出公司长期以来的“扩张基因”。
其中,2010年9月,士兰微首次完成定增,以20元/股的价格向8名投资者发行3000万股股份,总募资6亿元,全部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和高亮度LED芯片生产线扩产项目。
在2023年11月,士兰微完成了最新一次也是上市以来规模最大一次定增。彼时,公司完成发行2.48亿股公司股份,发行价为20元/股,募集资金总额49.6亿元,募集资金净额约49.13亿元。这次定增募资除去补充流动资金外,主要用于年产36万片12英寸芯片生产线项目、SiC功率器件生产线建设项目、汽车半导体封装项目(一期)。
此外,士兰微亦在2013年、2018年、2021年三度定增,分别募资4.38亿元、7.32亿元、11.2亿元,先后用于成都士兰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一期工程项目、年产能8.9亿只MEMS传感器扩产项目、8英寸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二期项目。
当然,除了定增之外,士兰微还曾多次联手国家大基金,一同增资部分项目公司,助推了不少项目进度。
而伴随着产能纷纷落地,近年来士兰微开始进一步多业务化。
拆分来看,目前士兰微共拥有分立器件产品、集成电路、发光二极管产品等业务板块。而从公司官网来看,其产品分布涉及IGBT、SiC等一系列分立器件成品,以及IPM智能功率模块、LGBT及其他功率模块、AC-DC电路、快充电路、MCU电路、MEMS传感器电路、LED芯片等十余个种类。
借此,士兰微下游对应的领域也较广,包括了大型白电、汽车、新能源、工业、通讯和算力等。
公司的扩张也反应到了收入上,2021年至2024年,公司年度营收从71.94亿元上升至2024年的112.2亿元。
不过,同在2021年至2024年期间,士兰微年度扣非净利润为8.953亿元、6.313亿元、5890万元、2.517亿元,波动幅度较大,显示出公司较强的周期属性。
进入2025年上半年,士兰微实现营收63.4亿元,同比上升20.1%,扣非净利润同比上升113.1%至2.69亿元,预示着新一轮的复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