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集团登陆港股,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连锁餐饮品牌绿茶集团在近日登陆了港交所。作为休闲餐饮界的龙头企业,公司实力过硬,可以预见的是,在消费市场景气度攀升与资本回暖的双重驱动下,绿茶集团正稳步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5月16日,绿茶集团正式登陆港交所。
此次IPO,无论是投资机构还是普通投资者都对绿茶集团有着不小的期待。紫燕食品、华宝股份、正大集团等8名基石投资人共拿出8733万美元。在公开发售中,绿茶集团更是获得了317.54倍的认购倍数。
作为中国餐饮界的标杆性品牌,绿茶集团发家于西子湖畔,凭借着极高的性价比,加上具有国风特色的装修、不断更新的特色菜品,公司不断优化门店模型,发展至今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开出近500家门店,2024年实现超38亿元。
根据灼识咨询报告,于2024年,在中国内地休闲中式餐厅品牌中,绿茶集团按餐厅数目计排名第三,按收入计排名第四。
这次上市,不仅是绿茶集团17年深耕餐饮行业的价值兑现,更标志着公司全球化、资本化的新篇章的开启。
备受资本青睐的绿茶集团
2024年以来的港股市场,正掀起一场消费品牌“上市潮”。小菜园、古茗、蜜雪冰城、霸王茶姬等消费股陆续登陆资本市场。
5月16日,绿茶集团正式登陆港交所,加入消费赛道“战局”。值得关注的是,这家诞生于西子湖畔的连锁餐饮企业,已经吸引各路资金“抢筹”。
从前几日的全球发售结果来看,绿茶集团的最终发售价格为7.19港元,发售股份数为1.68亿股,其中公开发售阶段,绿茶集团获317.54倍认购,经重新分配后,公开发售的发售股份最终数目为8418.2万股,占发售股份总数的约50%。
国际发售阶段,绿茶集团获7.2倍认购,经重新分配后发售股份最终数目同样为8418.2万股。需要注意的是,绿茶集团共引入8名基石投资者,累计认购约8733万美元(约6.73亿港元)。其中,紫燕食品、正大食品、华宝股份分别认购3500万美元、709万美元和624万美元;招垦资本管理的安吉两山基金、银泰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沈国军旗下商业投资公司Action Chain分别认购1300万美元。另有数家绿茶餐厅的供应商参与了基石认购。
可以看出,绿茶集团的国配结构颇为亮眼,多年未在港股IPO出手的国际知名长线基金、北欧主权基金,还有诸多头部公募基金都有出手。
据披露,此次IPO绿茶集团募资净额约7.46亿港元,公司拟将资金约63.3%将用于扩大餐厅网络;约26.3%将用于拨付在浙江省设立中央食材加工设施所需的资本开支;约5.4%将于未来三年内用于升级信息技术系统及相关基础设施。
可以说,绿茶集团已经斩获了“资本共识”,为后市的稳定与上涨奠定了良好的股东基础,也从侧面表现出了公司具有长期投资的价值。
“产品力”构建竞争壁垒
而在资本市场展现出来的“号召力”,实际上是绿茶集团“产品力”的体现。
从整个市场来看,今年以来,消费股可以说是风光无限,今年3月刚刚上市的蜜雪集团,目前股价已经翻倍。新晋“顶流”泡泡玛特股价更是自去年起一路拉升,从去年同期的35港元/股左右到如今的210港元/股,一年六倍。做零食的一致魔芋和卫龙股价也已经在一年内翻了三倍。
消费股的火热,也反映出了消费趋势的变化,其本质是消费人群的切换,随着年轻人贡献的购买力占比越来越高,新消费时代已经到来,最核心的特点有两个:第一,追求性价比、质价比。第二,为情绪价值买单。
绿茶集团的战略布局完美迎合了当下的消费趋势。与已经上市餐饮公司的海底捞、九毛九等主打特色菜系和大单品相比,绿茶集团在业务上主要依靠融合菜品、国风特色装修及高性价比形成了错位竞争。
公开资料显示,绿茶集团的人均消费金额为50-70元,在2024五大休闲中式餐饮品牌中人均消费价格最低。
在餐厅的装饰中,绿茶集团融入了国风元素和自然景观,通过水墨丹青的艺术装置、榫卯结构的解构运用,辅以苔痕阶绿、竹影婆娑的生态造景,构建出移步异景的沉浸式东方美学场域。这种战略性的空间设计不仅迎合了当下兴起的国潮文化,为顾客带来了沉浸式的用餐体验,同时,更能以系统化的视觉体系形成鲜明的品牌符号,增强辨识度。
与此同时,除了“面包诱惑”、“绿茶烤鸡”等经典菜品外,近年来绿茶集团涌现出了“蒜蓉粉丝虾”“大厨生炒排骨”等头部菜品。公司还保持着每年20%的菜品更新频率,在2022、2023及2024年分别推出了172、168及203个新菜品。
正是这一系列精心的战略设计,为绿茶集团构建起了独特的品牌护城河。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餐饮市场,对“预制菜”颇有争议,据艾媒咨询数据,食品添加剂超标、食材不新鲜、口感不佳是消费者对预制菜食品安全最担心的三个问题。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绿茶集团坚持不做预制菜,餐厅所有菜品都是新鲜食材到店后,再通过煎、炒、烹、炸、蒸等方式加工,在弥漫着各种食材香气的明厨亮灶中,一道道充满“烟火气”的菜肴被端上餐桌,让消费者吃的开心也吃的放心
“管理力”赋能盈利韧性
而这种高性价比模式得以延续,离不开绿茶集团出色的管理能力,公司在供应链管理、门店模型优化上进行了前瞻性布局。
招股书显示,绿茶集团已经建立高度标准化及可拓展的业务模式,公司通过第三方食材加工及直接采购的灵活组合将菜品的口味和品质标准化,目前公司已经与205家第三方食材加工公司合作。通过与众多供应商构建分散式供应链,绿茶集团已经将原材料及耗材成本占比从2021年的36.3%压降至2024年的31.1%
与此同时,绿茶集团保持着稳健的开店节奏,门店数由2022年的276家增至2024年的465家,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公司营业中的餐厅数目为493家,覆盖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及中国所有一线城市、15个新一线城市、31个二线城市及90个三线及以下城市。
招股书显示,按照计划未来三年,绿茶集团将新增563家门店,实现千店目标,而其中50%落子二、三线及以下城市。
为了更好地应对下沉市场,绿茶集团还对门店模型进行了优化,推出面积更小、SKU精简的“轻量化门店”,小型餐厅的翻台率较高且经营成本较低,因而使绿茶集团得以实行更具灵活性的扩展战略。
此外,在细节上,绿茶集团也进行了改进,比如通过数字化管理系统对门店点餐、上菜、结账等流程进行优化,从而降低了运营成本。一系列布局下,绿茶集团新店的投资回收期从此前的18个月缩短到如今的15个月以内,这一指标直接体现了在消费下行的大环境下,公司在精细化管理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
也因此,在合理的管理及精细化运作下,高性价比并未侵蚀绿茶集团的利润。2022-2024年,绿茶集团实现营收收入分别为23.75亿元、35.89亿元、38.38亿元;经调整的净利润分别为0.25亿元、3.03亿元和3.61亿元,保持着较快的业绩增速。
同时,公司的净利率整体也保持增长,2022-2024年绿茶集团的经调整的净利率分别为1.1% 、8.5%和 9.4% 。
未来可期
股神巴菲特经常讲一句话:市场短期看是投票器,长期看是称重机。
短期来看市场走势会受到人们情绪、市场消息等影响,是一个充满随机性的投票机;而一家公司、一只股票究竟如何还要看长期发展,即公司的“实际价值”会逐渐显现。
需要注意的是,上市首日,绿茶集团出现“破发”,但不必过度担忧,因为公开发售阶段的超额认购导致公司的散户占比达到了50%,而根据经验来看,散户易受大盘行情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且多以短线套利为主,在这种情况下,绿茶集团出现股价波动也在预期范围内。
当日,绿茶集团的成交量达8800万,成交金额达6.08亿元。从数据来看,包括招银国际、中信证券、汇丰银行、摩根士丹利等众多国内外知名机构均有出手,公司颇受欢迎。
而近几日,绿茶集团的股价企稳,最新市盈率在11倍左右。根据投资圈朋友对公司2025年的利润预测,2025年PE在10倍以下可比公司小菜园的市盈率在17倍左右,公司明显估值偏低,不少在IPO阶段未获满意分配的投资人或许还会抓住时机出手。
以其他同行对比来看,2月份上市的古茗发行价9.34港元,同样当天破发,报9.30港元收盘,次日以9.14港元收盘,但仅仅三个月,古茗股价已翻数倍至24.30港元,市值一度冲破600亿。可见消费股仍受市场欢迎,如绿茶集团这样基本盘稳固,股东基础良好的公司,自然更有增长潜力。
值得一提的是,绿茶集团还十分重视股东回报。据招股书披露,公司将在上市派发不少于1.8亿元的特别股利,相当于发行估值4%的回报率,相较目前股价约4.5%。此外,还有消息称,绿茶集团上市后每年将派发当年利润的50%作为年度股息,相当于上市估值的6%以上,这也意味着投资者持有一年的股息回报率将超过10%。
从上文来看,目前绿茶集团软、硬实力兼备,据知情人士透露,2025年公司海外门店签约数量已超15家。此次IPO,将进一步助力公司向着全球化、资本化运营跨越。叠加消费行业景气度攀升,可以预见的是,绿茶集团已经勾勒出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清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