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资战略入股微创医疗,淄博富豪常兆华等来“强援”

2025-07-28 张洁
9732
上海国资战略入股微创医疗,淄博富豪常兆华等来“强援”

7月25日,微创医疗公告,公司股东大冢向包括上实资本在内的机构出售约2.91亿股股份,其中,上海生物医药并购基金受让1.35亿股,成为公司的战略股东。而上海国资的战略入股能否为公司实现扭亏提供助力呢?


上海国资“相中”微创医疗。




725日,微创医疗公告,公司主要股东Otsuka Medical Devices Co., Ltd.(连同其股东,统称“大冢”)已订立买卖协议,有条件同意向上海上实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简称“上实资本”)旗下基金、WeTron Capital Limited以及公司管理层投资平台等买方出售约2.91亿股公司股份。




据微创微信公众号,上实资本旗下上海生物医药并购基金拟通过协议转让方式收购1.35亿股股份,成为微创医疗的战略股东。按照微创医疗725日的收盘价10.94港元/股估算,这部分股份价值约14.78亿元。




资料显示,上海生物医药并购基金由上实集团发起设立,首关规模达50亿元,旨在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推动产业链整合与转型升级。




因获国资加持利好,微创医疗728日开盘涨近15%。实际上,作为国内医疗器械领域的龙头企业,微创医疗被上海国资看中并不奇怪。不过近年来,微创医疗业绩不佳,2020-2024年连续5年亏损,归母净利润累计亏损约15.96亿美元。



上海国资战投微创医疗




陪伴微创医疗多年的大冢选择将所持的大部分股权出售给上海国资。




725日,微创医疗发布公告称,当日公司股东大冢已订立买卖协议,有条件同意向若干买方出售总计约2.91亿股公司股份,约占公司总股本的15.7%




买方包括上实资本旗下的基金、WeTron Capital Limited(于公告日期为公司主要股东)及公司管理层的投资平台。




据悉,作为此次交易的卖方,大冢在2004年注资1800万美元,一举拿下微创医疗40%的股份,成为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此后其一直未进行过增减持操作。随着微创医疗上市、定增等资本运作,大冢的持股比例才因被动稀释,降至20.7%,但仍稳居微创医疗的第一大股东之位。若本次交易顺利完成,大冢的持股比例将大幅下滑至5%,让出第一大股东的宝座。




而买方之一的上实资本旗下上海生物医药并购基金尤为引人注目。资料显示,上实资本是上海国资委通过上实集团100%控股的主动基金管理平台。




2025年年底,《上海市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行动方案(20252027年)》正式发布,明确提出设立1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并购基金,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促进产业链整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今年2月,由上实集团发起设立的上海生物医药并购基金公告“首关”,基金首期规模达50.1亿元,出资方阵容颇为豪华,除上海国资外,上海医药、东富龙、君实生物等行业龙头,新华保险、工银安盛等金融机构均在列。




在外界看来,此次上海生物医药并购基金入股微创医疗无疑是利好,728日,微创医疗开盘涨近15%,截至收盘涨幅回落至5.85%,报11.58港元/股,最新市值达214亿港元。




值得一提的是,这已经是上海国资一周内的第二次出手。




721日,康华生物公告易主。具体来看,上海万可欣生物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万可欣生物”)出资约18.51亿元受让了公司21.9%的股份,同时,公司实控人王振滔将所持剩余1050万股股份对应的表决权委托给了万可欣生物。交易全部完成后,万可欣生物持有康华生物表决权的比例为29.99%,成为这家公司新的控股股东。层层穿透后,万可欣生物由上海生物医药并购基金持股80.2%



对赌压顶




资料显示,微创医疗成立于1998年,总部位于上海张江,是国内创新型高端医疗器械龙头企业。集团共拥有八个主要业务板块,包括心血管介入业务、骨科医疗器械业务、心律管理业务、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业务、神经介入业务、心脏瓣膜业务、手术机器人业务及外科医疗器械业务。2021年股价巅峰时期,公司市值一度突破1200亿元。




不过,近年来,微创医疗业绩表现不佳,营收虽逐年增长,但归母净利润已经连亏5年。2022-2024年,公司的营收分别为6.49亿美元、7.79亿美元、8.41亿美元、9.51亿美元、10.31亿美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亏损1.91亿美元、2.76亿美元、4.37亿美元、4.78亿美元、2.14亿美元,5年累计亏损15.96亿美元。




而对微创医疗来说,当前更为严峻的问题是对赌压顶。




据悉,去年4月,为了偿还一笔即将到期的4.48亿美元债务,微创医疗从高瓴资本等机构处获得一笔最高2亿美元的融资,并获得3亿美元的借款。这也使得微创医疗背上了一份对赌协议,要求20242025年微创医疗的亏损分别不能超过2.75亿美元、0.55亿美元,同时,2026年,公司需要盈利0.9亿美元。




根据微创医疗业绩预告,2025年上半年,公司预计亏损不超过1.1亿美元,这也意味着下半年,公司需要盈利约0.55亿美元,才能完成对赌要求。如果对赌失败,债权人有权要求微创医疗提前偿还债务。




此外,20217月,微创医疗为子公司微创心律引入高瓴等投资机构,彼时曾约定若微创心律未能在2025717日前上市,且上市后的市值未达到15亿美元、募资少于1.5亿美元,则高瓴等机构有权要求微创心律赎回股份。




截至2024年底,这笔可赎回优先股在微创报表中的摊余成本已达2.41亿美元(96%对应心律业务主体);若对赌触发需在60日内偿付本息约2.87亿美元




而早在20235月,微创医疗就曾试图分拆微创心律,向港交所递交了IPO申请,但至今仍未有进展。




今年716日,微创医疗“卡点”公告,公司董事局主席常兆华建议将公司的心律管理业务与心通医疗合并,以建立心脏病产品平台,共享国际营销及销售渠道。在外界看来,公司此举,或与此前的对赌协议有关。




截至2024年末,微创医疗的现金及等价物为7.13亿美元,其中约5.15亿美元存在用途限制,同期公司的流动负债11.79亿美元,其中,计息借款3.18亿美元。不难看出微创医疗的资金并不充裕。



不断分拆出来的“微创系”




微创医疗靠着不断分拆子公司上市,如今已在资本市场形成“微创系”。




1998年,已有10年医疗器械公司工作经验的常兆华回国创业,在上海张江成立了微创医疗。微创医疗以冠脉支架起家,1999年,微创医疗推出中国第一根PTCA球囊扩张导管,一年后做出了中国第一根冠脉裸支架,凭借着价格优势,微创医疗成功挤占了海外医疗企业公司的市场份额,迅速站稳脚跟,2010年,微创医疗登陆港股。




上市后,常兆华带领微创医疗迅速扩张,不断扩充产品线。2014年,公司斥资2.83亿美元收购Wright Medical的骨科重建业务,将其纳入了骨科板块,这笔收购在当时创下中国医疗行业最大的跨国收购案例纪录。2018年,微创医疗联合云锋基金,以约1.9亿美元收购了Liva Nova的心率管理业务,将其纳入了心律管理板块。




2020年的股东大会上,常兆华自诩微创医疗有着“万亿市值基因”,彼时,不少人认为,假以时日公司可以媲美“全球医疗器械一哥”美敦力。




2021年,微创医疗加快收购步伐。9月,微创医疗以1.11亿元收购了科瑞药业45%股权;104日,以最高不超过1.23亿欧元的总价全资收购德国Hemovent GmbH拿下ECMO(体外膜肺氧合)业务;1029日,以3.72亿元交易对价收购阿格斯医疗技术有限公司38.33%股权。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并购扩张还是研发都需要大量资金。在此期间,常兆华想到了分拆子公司上市融资。




20197月心脉医疗上市;20212月心通医疗登陆港股;11月,微创机器人完成香港上市;20227月,微创脑科学上市;另一家子公司微电生理也在8月份登陆科创板,微创医疗成为了“分拆狂魔”,目前包括母公司微创医疗在内,“微创系”上市公司达6家。




一系列操作之下,2021年年中,微创医疗的市值一度突破1200亿元。而分拆之外,微创医疗也开始通过可转债融资。




20216月的股价高点,微创医疗抛出了可转债融资计划,公司计划发行一笔五年期的零息7亿美元可转债,需要注意的是,这笔可转债有提前回购条款,202312月,微创医疗宣布计划回购可转债7亿美元,收到同意回购的总金额为2.17亿美元。




但彼时公司的资金并不充裕,为了偿还部分这部分可转债,公司又新发行了一笔2.2亿美元、2028年到期年利率5.75%可换股债券的可转债来“借新还旧”。




此次虽然获得了上海国资加持,但微创医疗能否实现扭亏,顺利度过“对赌劫”有待后续观察。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