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家机构“分食”37.6亿定增,1500亿百利天恒成创新药“吸金王”

2025-09-29 张洁
8752
18家机构“分食”37.6亿定增,1500亿百利天恒成创新药“吸金王”

9月27日,百利天恒公告定增结果,公司共募集资金37.64亿元,获18家机构“抢筹”,其中公募基金是最大买家,还有几家头部券商、保险机构现身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百利天恒是创新药界当之无愧的“黑马”,自公司2023年1月刚登陆资本市场以来,股价已经暴涨13倍,市值逼近1500亿大关。


927日,百利天恒公告完成定增,公司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最终数量为1187.38万股,每股发行价格为317元,共募集资金37.64亿元。




据悉,百利天恒的此次定增吸引了众多公募基金以及券商、保险等机构参与。其中,中欧基金以6.79亿元认购额位居首位。易方达基金、广发证券、富国基金、广发基金、汇添富基金等多家机构均在列。葛兰、赵蓓、朱少醒等明星基金经理亦现身其中。




实际上,百利天恒在二级市场上的表现一直十分火爆。公司于20231月登陆资本市场,发行价为24.7/股,公司最新股价达362.85/股,上市以来暴涨13倍,最新市值达1498亿元。而随着百利天恒市值飞涨,公司创始人朱义也坐上了“科创板首富”的宝座。




不过,在资本市场上受到热捧的百利天恒,业绩表现却像坐上了“过山车”。2024年,公司刚凭借着与BMS的对外授权费用实现年度盈利,到2025年上半年便被“打回原形”,归母净利润亏损11.18亿元,同比下降123.96%。同时,公司资金状况较为紧张。此次的37亿定增落地,也解了百利天恒的“燃眉之急”。



18家机构“抢筹”




多家机构“抢筹”百利天恒股权。




927日,百利天恒披露定增结果。根据公告,公司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最终数量为1187.38万股,每股发行价格为317元,共募集资金37.64亿元。




百利天恒表示,此次定增所募资金拟用于创新药研发项目,旨在推进创新ADC药物研发平台(HIRE-ADC平台)和创新多特异性抗体研发平台(GNC平台)相关创新药物的研究与开发。




从认购情况来看,共有30个认购对象参与报价,最终18家机构获配,其中,公募基金是最大买家,亦有几家头部券商、保险机构在列。




具体来看,中欧基金获配6.79亿元居首,共获配214.14万股。易方达基金、广发证券、工银瑞信基金紧随其后,获配股数也均超过100万股,分别获配151.00万股、126.18万股、101.92万股,获配金额分别为4.79亿元、4.00亿元、3.23亿元。




此外,富国基金、国泰君安、景顺长城基金、广发基金、汇添富基金、摩根大通等多家知名机构也现身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参与这次定增的基金中出现了多位知名基金经理的身影。




例如,据中欧基金923日公告,葛兰管理的中欧医疗健康混合基金、中欧医疗创新股票基金分别认购百利天恒185.59万股、28.55万股股票,成本分别为5.88亿元、9050.98万元。




工银瑞信基金明星基金经理赵蓓管理的工银瑞信医疗保险行业、工银瑞信养老产业股票、工银瑞信前沿医疗和工银瑞信医药健康则分别认购9.46万股、3.15万股、62.65万股、12.62万股,成本合计约为2.79亿元。




此外,富国基金朱少醒、范妍以及汇添富张韡等基金经理也有“出手”。




实际上,百利天恒一直颇受资本市场青睐。Choice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共有516家基金持有百利天恒股票,持流通股总数达4706.06万股。




百利天恒也没让押注公司的投资者失望,929日,公司收跌2.7%,最新股价为362.85/股,2025年以来,公司股价累计涨幅达89.25%。在上市的两年多时间里,公司股价更是从24.7元的发行价暴涨超13倍,公司最新市值达1498亿元,逼近1500亿大关。




值得一提的是,百利天恒“争气”的股价走势,让这次以317/股的价格参与定增的股东们已经浮盈约14%



业绩“过山车”




与资本市场一路高歌猛进不同的是,百利天恒的业绩就像坐上了“过山车”。




从财务数据上看,2021-2023年,百利天恒的营收、归母净利润持续下滑,营收分别为7.97亿元、7.03亿元和5.62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亏损9999.13万元、2.82亿元和7.80亿元,三年累计亏损金额接近12亿元。




转机出现在2023年年末,百利天恒宣布将其自主研发的双抗ADC新药“BL-B01D1”的部分商业化权益授予百时美施贵宝(BMS),总交易额高达84亿美元,其中首付款项为8亿美元。这笔交易一举创下了当时全球ADC领域对外授权的最高纪录,同时也助力百利天恒实现了财务上的扭亏为盈。




2024年,百利天恒实现营收58.23亿元,同比增长936.31%;归母净利润为37.08亿元,同比增长575.02%




而到了今年上半年,百利天恒的业绩被“打回原形”。2025年半年报显示,百利天恒上半年实现营收1.71亿元,同比下降96.92%;归母净利润亏损11.18亿元,同比下降123.96%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百利天恒还未有创新药上市,化药和中成药是主要收入来源。




与此同时,百利天恒的研发费用在逐年增加,从2022年的3.22亿元,增加到了2024年的13.92亿元,2025年上半年,公司的研发费用为10.39亿元。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手握50亿元的对外授权收入,百利天恒资金状况仍较为紧张。百利天恒此前曾披露,据测算,公司截至2024年末的现金储备净额为30.27亿元,而公司预计2025-2027年的经营活动资金需求为52.20亿元,拟实施资本性支出为8.85亿元,公司的安全现金储备为17.40亿元,公司未来三年面临着高达48.19亿元的整体资金缺口。




根据百利天恒公告,针对资金缺口,其中37.64亿元由定增解决,剩余部分则拟通过银行授信等方式自筹解决。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缓解“缺钱”的问题,百利天恒此前还多次谋求港股上市融资。今年121日,百利天恒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上市。这是继其于2024710日递表失效后的再一次申请。



创新药造就“科创板首富”




随着百利天恒成为创新药新贵,公司创始人朱义的创业经历也备受市场关注。




资料显示,1963年,朱义出生于四川,他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无线电系,硕士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学,这段跨专业的求学经历也为朱义日后投身医药行业埋下了伏笔。




毕业后,朱义先是被分配到华西医科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端了几年“铁饭碗”后,朱义辞职“下海”。




不过,朱义一开始从事的并不是熟悉的医药行业,反而拿起“标尺”做起了房地产生意。通过建筑行业快速积累第一桶金后,1996年朱义才决定自己办厂,在温江创办了百利天恒的前身百利药业,并任董事长、总经理,凡事亲力亲为。




彼时,朱义带领公司走仿制药“路线”,1998年,百利药业推出首款仿制药——抗病毒的利巴韦林颗粒,一度占据同品类全国销量第一的位置,成为明星产品。到了2003年底,百利药业的规模开始迅速增长,并组建了一支近400人的专业营销队伍。




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2006年,百利天恒正式成立,朱义也将其产品版图扩张至化药仿制药和中成药制剂板块。




2010年前后,朱义敏锐地察觉到了仿制药利润空间逐渐萎缩,而随着创新药行业逐渐兴起,他当即开始布局创新药。




2014年,百利天恒搭上了如今的第二大股东奥博资本,两家公司共同成立了创新药研究中心西雅图免疫公司(SystImmune),并投入大量资源研发ADC药物。BMS购买的BL-B01D1项目正是来自于这家子公司。




如今的百利天恒俨然成为了创新药板块的“黑马”。半年报显示,百利天恒共有15款创新药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及2款创新药处于IND(向FDA或国家药监局提交的试验性新药临床研究申请)受理阶段,其中3款已进入III期注册临床试验阶段。公司正在开展近90项临床试验。




926日,百利天恒刚公告,公司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First-in-class)、新概念(New concept)且唯一进入III期临床阶段的iza-brenEGFR×HER3双抗ADC)用于既往经含铂化疗及PD-1/PD-L1抑制剂治疗失败的不可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患者已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




而随着百利天恒因创新药布局股价不断走高,朱义的身价也迎来暴涨,目前,朱义直接持有百利天恒72.22%的股权,按公司最新市值计算,其持股市值达1081.86亿元,是妥妥的“科创板首富”。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