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业绩再攀新高,宁波银行盈利韧性从何而来?

2025-10-31 环球老虎财经
8914
前三季度业绩再攀新高,宁波银行盈利韧性从何而来?

总资产超3.5万亿,营收与净利增速均超8%,不良率维持低位,分红再创新高……宁波银行2025年三季报以一系列亮眼数据,再次彰显了其穿越周期的韧性。


在存贷利率下行与行业竞争加剧等多重因素交织影响下,中国银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分化。



在这一背景下,商业银行应如何增强经营韧性,从容应对压力测试?又该如何把握战略机遇,实现真正的高质量发展?



1027日晚,作为城商行中的“优等生”,宁波银行正式发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以高质量业绩在复杂环境中展现出强劲韧性,也为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宁波银行资产总额首次突破3.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4.50%在规模稳步扩张的同时,该行的盈利能力亦同步提升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49.76亿元,同比增长8.32%;归母净利润224.45亿元,同比增长8.39%,增速持续居于城商行前列。



稳健增长的背后,离不开严密的风险把控。宁波银行始终将风控视为“生命线”,截至9月末,不良贷款率维持在0.76%,连续18年低于1%



更为深层的是,宁波银行在服务实体经济中不断夯实根基,持续将信贷资源向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倾斜。这种战略聚焦不仅体现了金融回归本源的导向,也反映出其在经济周期波动中主动构筑差异化竞争力的远见。




稳健增长,韧性十足



随着三季报收官季临近,素有“百业之母”之称的银行业,其业绩表现备受市场关注。



整体来看,受多重内外部因素影响,中国银行业已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在这一背景下,商业银行要想保持业绩稳健增长,既需要扎实的基本功作为支撑,也考验其应对复杂挑战的综合能力。



面对行业变局,宁波银行立足“大银行做不好,小银行做不了”的差异化经营策略,持续升级“专业化、数字化、综合化、国际化”赋能体系,积极打造多元化利润中心,深入推进数智化转型,实现了业绩的稳健增长。



报告显示,该行实现营业收入549.76亿元,同比增长8.32%;归母净利润224.45亿元,同比增长8.39%



具体来看,净息差一直是衡量银行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不过,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正经历市场化改革以来最为深刻的净息差调整周期



在此背景下,作为系统重要性银行之一,宁波银行通过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强化风险管理、精细化定价管理等多维度举措,在息差管理方面展现出较强韧性——其净息差已呈现企稳迹象。



数据虽无言,却最具说服力。截至报告期末,宁波银行净息差为1.76%,环比第二季度反弹2个基点,无论是绝对值还是收窄幅度,均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净息差的边际改善直接带动利息净收入回暖。数据显示,前三季度该行实现利息净收入394.96亿元,同比增长11.83%,在行业息差承压的背景下,展现出较强的收入稳定性。



此外,在息差收窄的行业趋势下,非利息收入的增长成为银行盈利的重要“缓冲带”。宁波银行主动优化业务结构,推动非息收入对营收的贡献持续提升。



报告期内,宁波银行非利息收入同样表现亮眼。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达48.48亿元,同比增长29.31%,成为营收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此外,第三季度单季,宁波银行净手续费收入达20.43亿元,环比第二季度增长47.19%,单季同比增长94.02%



值得一提的是,宁波银行子公司永赢基金在今年也取得了不俗成绩。据统计,今年以来,永赢基金主动权益基金(含QDII)规模增长765.13亿元,增量位列全市场第一。



总体而言,宁波银行的三季报展现出穿越周期的韧性与活力。其在净息差管理上的阶段性成效,以及非息收入的爆发式增长,构成了业绩的核心支撑。




结构优化聚焦实体



事实上,宁波银行能够实现业绩的稳步增长,离不开其在战略布局上的前瞻视野。



过去十余年,中国银行业普遍遵循“规模导向”与“速度优先”的发展逻辑,依赖信贷扩张与网点下沉迅速做大了资产规模。然而,随着我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粗放式增长模式的边际效益逐渐减弱。



在此背景下,如何在增速放缓的环境中实现高质量增长,成为整个行业共同探索的方向。



作为一家植根于浙江的银行,宁波银行主动挖掘新的增量市场,调整资产结构以推动转型,以“提质”取代对“总量”的单一追求,从而在周期波动中保持稳健发展。



在科技金融方面,宁波银行于2025年设立了一级部门——科技金融部,并与投资银行部、授信管理部协同,共同服务相关企业。同时,在重点区域组建了科技金融专营团队,配备专业人员,专项支持区域内科技型企业的成长。



此外,该行着力构建“科创企业、股权基金、投资并购”三大生态圈,聚焦科创企业核心需求,围绕资金链、技术链、产业链,提供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金融服务。



绿色金融是宁波银行对公业务的另一大亮点。目前,该行已推出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多元化产品,并积极参与碳市场建设,开展碳配额交易、碳金融衍生品等业务,以实际行动支持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



同时,宁波银行始终将小微企业作为重点服务对象,针对其“短、小、频、急”的经营特点和差异化融资需求,创新推出“快审快贷”模型,显著提升了融资效率,有效缓解了企业的流动资金压力。



这份战略定力已在经营数据中得以体现。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宁波银行资产总额达35783.96亿元,较年初增长14.50%,首次突破3.5万亿元大关。其中,对公贷款成为重要增长引擎,规模达到10762.48亿元,同比增长30.83%



宁波银行的实践表明,面对行业变局,唯有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深耕”,以战略定力专注提质增效,方能穿越周期,实现可持续的稳健增长。




着力科技,筑牢屏障



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加速演进。



作为一家深植科技基因的银行,宁波银行敏锐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坚定推进数字化转型,持续强化AI赋能,推动金融业务与科技深度融合。这不仅进一步构筑并提升了银行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也为客户带来了更优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在风险管控领域,宁波银行秉持“经营银行就是经营风险”的理念,依托科技手段构建起“全面、全员、全流程”的风险管理体系。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银行能够更精准地实现客户画像分析、风险评估以及贷后监测,从而做到风险的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



数据佐证了其风控成效截至三季度末,宁波银行不良贷款率稳定在0.76%。自2007年上市以来,该行不良贷款率已连续18年保持在1%以下,展现出卓越的风控实力。



此外,该行关注类贷款迁徙率由去年末的52.60%大幅下降至35.43%,反映出其在贷前审批、贷后管理和风险预警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金融科技的赋能同样体现在运营效率和客户服务体验的提升上,有力支撑了财富管理、交易银行等轻资本业务的快速发展。



例如,在企业服务方面,宁波银行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紧密跟随市场需求,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端到端的综合金融服务。今年上半年,该行升级推出了“鲲鹏司库”“五管二宝”等多款产品。



其中,“鲲鹏司库”升级至2.0版本,打造了“咨询全方位+业务全覆盖+风险全管控+海外全连接+系统全开放+使用全陪伴”的“六全”服务体系。



“财资大管家”2025版则构建了“8个易用模块+4大应用平台+N项金融科技保障”的服务架构,助力企业高效实现数字化管理。



总的来看,通过将科技深度融入风控、运营与服务的各个环节,宁波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成果已经显现,并为下一阶段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开创发展新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望未来,随着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化、实体经济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宁波银行有望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也为中国银行业的转型与进化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