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掷24亿收购汽车资产,领益智造多元化布局再落重子
 7187
7187 
            “果链”企业领益智造再度扩大汽车业务版图,计划斥资约24亿元收购汽车零部件企业浙江向隆。近年来,领益智造持续进行业务多元化,除了涉及光伏储能、散热、机器人等领域外,加码汽车业务也是其重心。
领益智造再度布局汽车业务。
10月29日,领益智造发布公告称,全资子公司领益科技将以24.04亿元现金收购浙江向隆合计96.15%股权,投资金额占公司最近一年经审计净资产的12.09%,交易完成后,浙江向隆将纳入公司合并报表。
据悉,领益智造为AI终端硬件核心供应厂商,也是知名“果链”企业之一,经营属性更偏向消费电子行业,而浙江向隆是一家汽车等速驱动轴、传动轴为主的汽车零部件厂商。
回顾过往,领益智造早在2021年就以收购浙江锦泰,切入新能源汽车领域。不久之前,公司还曾收购江苏科达斯特恩(后称“江苏科达”),进一步加码汽车业务。再结合本次交易来看,领益智造布局汽车资产的背后,实则意指向汽车Tier1厂商转型。
值得注意的是,领益智造近年来不仅仅只是扩大着汽车版图,其在光伏储能、散热特别是机器人领域同样动作不断,业务多元化野心显露无疑。
24亿收购汽车资产
10月29日,领益智造披露签订《股权收购协议》的公告称,全资子公司领益科技将以24.04亿元现金收购Venture Equities Management、宁波嘉隆、杭州协邦、宁波隆俊所持浙江向隆合计96.15%股权,投资金额占公司最近一年经审计净资产的12.09%。
领益智造指出,本次交易完成后,浙江向隆将纳入公司合并报表。同时,本次交易采用收益法作为最终评估结论,浙江向隆股东全部权益评估价值为25.1亿元,较审计后合并报表的归母所有者权益增值16.83亿元,增值率达203.55%。
资料显示,浙江向隆是一家汽车等速驱动轴、传动轴为主的汽车零部件厂商。其拥有大众、丰田、比亚迪、蔚来等海内外新能源及燃油车客户,也涵盖庞巴迪、北极星等全球全地形车品牌客户。
着眼业绩,浙江向隆2024年营业收入19.94亿元,净利润1.27亿元,今年上半年,该公司营业收入9.69亿元,净利润0.92亿元。
根据业绩承诺,2025年至2027年浙江向隆需要实现的合并报表归母净利润分别为不低于1.75亿元、2亿元、2.25亿元,且三年累计净利润不低于6亿元。
领益智造表示,实施本次交易旨在加速深化在汽车产业领域的布局,完善在汽车领域的产品矩阵,并为迎合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及探索AI终端硬件的扩大应用提供基础。
并且,领益智造也提到,交易完成后公司汽车业务将实现从Tier2向Tier1的进一步转型,而浙江向隆与公司正在收购的江苏科达斯特恩(后称“江苏科达”)的汽车饰件总成产品业务在客户资源、产业出海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协同性。
据了解,领益智造此前曾宣布拟通过发行可转债及支付现金的方式向8名交易对方购买其合计持有的江苏科达66.46%股权,交易价格为3.32亿元,并拟向不超过35名特定对象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目前,该方案已经过会。
开源证券研报显示,江苏科达作为多家奇瑞、上汽等传统整车厂商和新势力车企的一级供应商(Tier1),主要配套车型包括鸿蒙智行(华为)智界 S7、比亚迪夏、理想 L7/L8/L9等。
值得注意的是,领益智造向汽车业务的布局也不仅限于2025年,事实上早在2021年,公司便收购浙江锦泰,切入新能源汽车领域。
据悉,领益智造是AI终端硬件核心供应厂商。而作为消费电子企业,频频“出手”汽车业务,意在何处?
领益智造实控人、董事长曾芳勤曾在2021年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一些消费电子的优秀产能,特别是国际化大客户所培养起来的好团队,向新能源汽车这一块发展,在工艺制造、加工等角度,的确可以理解为某种程度的降维打击。
多元化“野心”
近年来,领益智造扩大的不只是汽车版图。
回溯历史,2006年曾经担任美时精密公司中国区总经理的曾芳勤辞职创业,成立领益智造前身领胜电子。之后,公司以模切工艺切入消费电子功能件市场,核心客户包括诺基亚、耐普罗、比亚迪及富士康,并以iPod零部件成功导入苹果供应链。
紧接着,诺基亚、苹果等核心客户不变的情况下,公司将模切业务逐步向冲压、CNC精加工、紧固件及组装领域延伸。自2014年起,公司营收规模加速扩张,也一并扩展客户版图,先接入vivo后与OPPO合作,还在2016年进入华为供应链。
此时,曾芳勤意识到了公司的生意越做越大,于是启动了资本化事宜。2018 年,在完成对江粉磁材的反向收购后,领益智造正式登陆A股。
而随着领益智造拥有上市身份,曾芳勤开始带领公司开启多元化发展。
2019年,领益智造收购赛尔康,后者是充电器、适配器的开发商和制造商,产品线覆盖手机、平板、智能家居产品、个人电子产品等;借此,公司切入充电器ODM业务。而同年,领益智造也启动了光伏储能业务的研发,并于2020年量产。
除此之外,领益智造还在2019年与Hanson开展机器人业务合作;进入2023年,公司再与Hanson签署合作备忘录,涉及人形机器人的设计优化升级量产测试等方面。
与Hanson“牵手”之余,领益智造还瞄准了智元机器人。2023年12月,公司与智元新创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确定了双方在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及市场应用上的合作方向;半年后的2024年6月28日,双方进一步签署ODM合作框架协议。
目前,领益智造已经与智元合资成立了东莞领智创新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持股比例占80%。同时,公司近期也同国地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一起组建中试基地。
根据领益智造描述,公司已为人形机器人客户提供头部总成、灵巧手总成、四肢总成、高功率充电和散热解决方案等核心硬件,在联合开发和整机组装有成熟经验,目标成为机器人本体总成制造商。
值得一提的是,领益智造还在2025年成为AMD供应商,进军服务器散热领域。从相关产品来看,目前公司具备CDU、液冷模组、液冷板、空冷散热模组、热管、均热板、石墨片等产品及系统性散热解决方案的研发生产能力。
领益智造的隐忧
虽然领益智造的业务越发多元,但客户依赖度也与日俱增。
统计显示,2018年至2024年,领益智造对前五大客户的销售额占比分别为36.62%、38.9%、44.26%、45.49%、49.14%、52.06%、56.04%,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
对此,领益智造表示,全球多数终端产品厂商有着一套严格的供应商认证体系,认证内容复杂、认证流程严苛且耗时,并需要定期进行检查以确保持续符合标准,因此部分产品存在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
而领益智造计划收购的江苏科达,也存在客户集中度较高的特性。2023年及2024年,其通过前五名主要客户实现的收入分别为7.98亿元、8.83亿元,占营收比例分别为97.81%、98.19%,第一大客户占营收比例分别为63.46%和76.83%。
着眼业绩层面,2025年前三季度领益智造复苏态势明显,公司实现营收375.9亿元,同比增长19.25%,归母净利润19.41亿元,同比增长37.66%。其中在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9.65亿元,同比增长12.91%,归母净利润10.12亿元,同比增长39.82%。
不过拉长时间而言,从2019年至2024年,领益智造营收从239.2亿元增长至442.1亿元,但净利润分别为18.95亿元、22.66亿元、11.8亿元、15.96亿元、20.51亿元、17.53亿元。
近年来,领益智造业绩踌躇不前的背后折射出什么?
拆解发现,领益智造的收入“大头”为AI终端,在九成左右,这部分包括了AI手机及折叠屏手机、AIPC及平板电脑、影像显示、材料、电池电源、热管理(散热)、AI眼镜及XR可穿戴设备、精品组装及其他、传感器及相关模组、机器人等业务。这其中,公司暂未在2024年公布机器人在AI终端业务分类中的收入明细。
另一边,汽车及低空经济业务是领益智造的新成长曲线,但只相当于整体的零头。以2024年为例,该部分实现收入21.17亿元,同比增长52.9%,占据总营收4.79%。
因此,虽说领益智造业务多元,但其多元业务里最具创新力的部分体量尚待成长。而往后看,如果领益智造的新业务效果得以体现,那么公司的利润中枢势必将上升一个台阶。
